《祝福》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即“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
一般分析为: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而“我”是小说中唯一对祥林嫂表示同情,为祥林嫂的死而感到不安,在祝福的爆竹声中,也终于不再为祥林嫂的死而有任何精神负担了。这说明“我”对祥林嫂的同情毕竟是有限的。“我”所感到的,不是世事的不平,而是“懒散而且舒适”,也就写出了神权在鲁镇的权威。对祥林嫂这样备受欺压的妇女的死亡,天地间的神灵不问不闻,置之不理,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烟”之后,却“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这是“我”的想象,从想象中揭露了神权的荒诞,表达了“我”的愤慨。
这样一讲完,自己心理很是得意,因为分析得很深,讲得很透,甚至自己还陶醉在其中。下课铃响了,我走出了教室,有一个女生追了出来。她便说:“老师,我觉得文章的结尾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听她这样一说,我心理火冒三丈,真的很生气,我口干舌燥的讲,你压根就不卖帐,我不就是做了无用功了。但我毕竟是教师,因而稳住了情绪,便问,你觉得应是什么?
她说:“我觉得这是‘我’的美好愿望。祥林嫂在祝福中凄惨的死去,‘我’心理很难受。于是‘我’就设想天地神灵在‘歆享了牲醴和香烟’之后,‘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我’希望天地神灵能保佑广大的劳苦大众,不希望像祥林嫂这样的贫民再受苦受累。所以说文章结尾是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也是作者一生的追求,应是文章的希望所在,给贫苦大众一丝生活的曙光。”
被学生这一质问,我真的有点底气不足,便点了点头,说的有道理,我再回去查查资料。教了多少遍的课文,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而且每次都觉得不错。而这一次,让我对自己多年的教学产生了疑问。平时备课都是看教参,人云亦云,从来没有自己动过脑子,没有仔细思考,因而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样照搬书本,结果经不起学生的三句问话。为了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答复,我查遍了与《祝福》相关的资料,但最终还是收获寥寥。
于是我翻出鲁迅的所有作品,挨个查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说道‘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说鲁迅的文章的主旨在于拯救麻木的人们。所以祝福的结尾的确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希望给贫苦大众一丝生活的曙光。另外,鲁迅在《〈呐喊〉自序》一文中说:“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我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看来,结尾部分应该有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广大贫苦百姓也能获得福气,过上美好的生活。所以学生这一问,让我明白教师平时还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再也不能人云亦云。要从教书匠中走出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也是美好愿望的体现──《祝福》结尾探讨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