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家,鲁迅塑造着人物,更刻画着他们的灵魂;作为思想家,鲁迅提示着病苦,更要引起疗效的注意;作为革命家,鲁迅须听将令,更要不断地发出匕首和投枪!为创造历史末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鲁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韧的战斗。《祝福》就是一篇极出色的计封檄文。
《祝福》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把向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礼教痛击的匕首。在那充满“瞒和骗”的年代里,在那横竖只写着“吃人”二字的岁月中,祥林嫂成了人肉筵上的又一道祭品,在人们热情洋溢的祝福声中,在人们十分虔诚的膜拜,天地圣众醉熏熏地预备给鲁镇以无限的祝福的时候,善良勤俭温顺耐劳的祥林嫂十分悲惨地死去了。带着想见儿子的憧憬,带着被丈夫锯开的恐惧,带着倾尽资财捐了那条“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而终不能赎罪的疑惑,也带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十分悲惨地死去了。只要我们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祥林嫂的死因,不是肉体上的痛苦,也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那等级森严,“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封建礼教。小说突出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这吃人的主题,做了深刻的剖析。
一、环境与环境的对比
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景。小说开始便营造了新年的欢乐氛围,那“灰白的沉重的晚云中间”的闪光,那“钝响”的送灶的爆竹。那弥漫村镇的“幽微的火药味”,无不证明着鲁镇喜庆而热闹。而就在这毕毕剥剥的爆竹的“繁响拥抱中”我们还会发现另外的情景。“下午竟下起雪来,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的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和那欢乐的景象相对照,含着多少凄清阴冷,多少悲凉与死寂!还须提及的是鲁镇的社会环境,“鲁镇永远过新年”,“杀鸡宰鹅,买猪肉,……”“彻夜地煮福礼”,“女人的臂脖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大户人家的太太都没有的份,就更别说祥林嫂这样的“不干不净”的人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妇女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命运,至于象东西一样被人卖来卖去,抬来抬去那自不必说,尽管你一万个不同意,出格地去反抗,也还得顺从礼教的意志,而且一旦出现别样的“插曲”,那又都是你自己的错。所以祥林嫂丧夫失子之后,再到鲁镇,没有人叫她贺六嫂或阿毛娘,因为他们只承认祥林!同样的称呼,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眼神,让人感到捆喉般的窒息。
二、环境与心境的对比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村镇上,天空中,屋室里无一不洋溢着迎新接福的喜悦,而作为有着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我,却倍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这几个“如此”形象地说明了我的心境,对于这封建意味浓厚的习俗,我只能表现出那种无限的痛惜,无限的同情,无限的期待。所以从四叔那寒暄之后便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新党那一刻起,我便感到了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与这种氛围难以协调。所以,我决计要离开鲁镇,“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而就在那“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却每每所料了起来”的不安中,让我们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看到了天地圣灵的真面目,四叔的大骂,短工的冷漠,天地圣众酒醉的蹒跚,无一不是推祥林嫂入死亡深渊的黑手。至于祥林嫂的心境自不必说,以前祝福是她最忙碌,也最充实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影,人也白胖了许多!而再到鲁镇,她只有清闲的份了,这也不能摸,那也不能碰,也只好看那微雪点点地下,甚至整日闭紧嘴唇……直至她神气舒畅地捐了门槛之后,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把她的梦击得粉碎,从此她“不独怕黑夜,怕黑影……即使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就这样由自我满足到急切盼望,再到痛苦绝望的心境变化,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
三、人物之间的对比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生活,揭示主题。人物关系无疑是展示主题的纽带,《祝福》中的人物虽不多,却有着鲜明的对比,这使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加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是主雇与短工的关系,更是“卫道”“离道”的关系,可以偏激一点说,他是杀死祥林嫂的第一刽子手,就是这位老监生在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便讨厌她是个寡妇,只是因为女短工向来难雇,加之四婶的迁就,在他皱了眉头之后,才勉强留下了这个比勤快的男人更勤快的祥林嫂,后来呢?便是支持婆家的抢人举动,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有时连神灵的面子也不给,捐了门槛也不行)拒绝祥林嫂,让她远离祝福,甚至是远离生活,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还有一个人物也可与祥林嫂构成鲜明对比,那便是与她档次相当,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生活条件,还是思想意识都极为相似的柳妈。柳妈是个女善人,对于阿毛的故事也已经厌烦,可就是她发现了人们久已咀嚼成渣滓的“阿毛故事”之外的“伤疤新闻”在她的脸蹙缩得核桃一样的玩味之后,便开导说:“再一强,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把你锯开,分给他们”这无疑让她在想见独生子与害怕被分割之间痛苦挣扎,多么冷酷,多么惨无人道的开导,这不也正说明柳妈是个无意的帮凶吗?不正说明了封建礼教滋养了一大批人来充当他的“护法使者么”?至于听了故事后收敛了笑容的男人,和那些陪出许多眼泪的女人,以及那些特意来的老女人,哪一个不是充当了看客,把别人锥心冷血的痛攫来当做自己无聊的谈资与欣慰的享受,他们比那些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的“鸭”更残忍,他们在有意无意地为封建礼教吃人推波助澜。
四、人物自身的对比
就鲁镇的人们来说,大家仍叫她祥林嫂,“但语调和先前很不相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这一微妙的细节,可以看出大家都只希望她永远属于祥林,从一而终,应该一头撞出个死来,那才符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规矩。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也正是通过她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终之前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仅就肖象而言,“五年前的花白头发而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简短的白描写出了祥林嫂几经打击,麻木不堪,乞讨无门,随时倒毙的可悲。人到中年,正是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时候,可是这个“模样周正,手脚壮大的……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祥林嫂却成了无家可归,乞讨无门的乞丐那样地苍老,那样地麻木,这一切都是封建礼教惹的祸,也充分说明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鲁四老爷的思想性格也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表面上他知书达理恪守“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准则,可他却偏偏不准人在祝福之际死去,于是便情理难容地大骂“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一谬种。”祥林嫂被抢已经让他家颜面大失,他那样怒不可遏地喊出了“可恶!”但心下里一转便又觉得祥林嫂毕竟是她婆家的人,于是他又说出了“然而!”真真“丢人事小,护教事大”。至于四婶三次喊祥林嫂不要动祭器的话,在语序上的差异可以从侧面反映祥林嫂的心理,也更说明了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总之,《祝福》打破了贯常的叙事方式,巧用倒叙开头,全篇用祝福的欢乐来对比死亡的悲凉,比中套比,比比生辉,把祥林嫂“有价值的人生撕破了给人看”,触目惊心,令人警醒。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比艺术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