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祝福”是旧中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即“答一岁之安,祈新年之福”。其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上了她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描写的是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保守沉闷、停滞不前的鲁镇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样就揭示了产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吆喝,使祥林嫂精神崩溃了,鲁四老爷夫妇凭借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祥林嫂死在了“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语出鲁迅《灯下漫笔》),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的景象,内容上用“祝福”气氛反衬祥林嫂之死,深化主题;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严谨完善。
以“祝福”为题的含义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惨死构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烘托并深化了主题。
2、《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祝福》既是小说的标题,又暗示出主人公的命运与“祝福”密切相关,因而小说中有关“祝福”场面的描写是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重中之重,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故,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中,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极具意义。
小说中共有三次“祝福”的描写。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神拜佛,祈求好运,而像祥林嫂这样的穷人却要为富人们的“福礼”而付出艰辛。这首先突出了穷富之间的矛盾,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也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描写,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封建势力依然顽固,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祥林嫂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这样的环境描写,既能揭示人们之间的关系,好与坏,穷与富,同时也联系到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
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更具有代表性。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祝福用的牲醴,使得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为了重新获取“祝福”的权利,在柳妈的怂恿之下,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止,至此,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免于侮辱与痛苦的希望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亡的道路。祝福本身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中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这种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3、“序幕回忆”的方法:
先用序幕摆出故事的结局,再用回忆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用尾声结束故事。作者这样安排,能在故事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先摆出祥林嫂的可怕形象和痛苦的精神状态,就使读者急于要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她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幸;而且突然宣布祥林嫂的惨死,就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这种疑问和迫切希望知道故事原委的要求;然后用倒叙写出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使读者一步步了解她的遭遇,一点点解除疑虑,同时也会越来越增加对她的同情;最后的尾声在情景和气氛上都和第一大段紧密相连,遥相呼应。这是运用倒叙的方法来安排故事情节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祝福》重点难点讲解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