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
经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与思考,我决定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键动词为教学切入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钻研文本,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讨论答问,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得到应有收获。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效果不错。
【教学理念】
《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作品所述故事时空跨度大,情节转换曲折,语言内涵丰富,感情饱满深沉。许多老师都认为《祝福》不好教。本人也教过多次,但每次都有不尽如意之感。如何才能让教学流程更顺畅,教学效果更令人满意呢?经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与思考,我决定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键动词为教学切入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钻研文本,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讨论答问,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得到应有收获。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效果不错。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本文的教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从设置切合文章关键的问题入手,让关乎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操作的:先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然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讨论本文情节结构,理清课文基本思路。接着,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生1:这些动词有“拄”、“讨”等。“拄”这个词非常形象地写出祥林嫂身体的虚弱,她已无力行走,要借助长长的竹竿来支撑身体。“讨”字则写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讨饭为生了。
师:说得不错。“拄”字形象地写出了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备受摧残的事实。祥林嫂的年纪并不大,可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于才“四十上下”年纪走路却要拄着竹竿。对于你说的“讨”,我可是有点疑问哟,文章说“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事实上她并没有来“讨”啊,她只是来问“我”一些关于“魂灵”、“地狱”的事,怎么解释你所选定的这个“讨”字?
生2:我认为祥林嫂最后还是以“讨”为生的。尽管当时她没有向“我”讨饭讨钱,但我们从“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知道这一点。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也明确地说她后来成了乞丐。因此,用“讨”来概括她人生的最后时光是恰当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并能综合前后文来分析,很好!
生3:我觉得还有“做”字,“做工”的“做”。这一词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时候是靠为别人做工而谋生活的。
师:“做”字的确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点。我们再仔细读课文,看还有没有比“做”更能说明祥林嫂需仰仗别人而活的词呢?
生4:我觉得还有一个“求”字。卫老婆子对鲁四老爷鲁四婶说“她来求我荐地方”。祥林嫂有力气,又勤劳,却生活无门,还要求人介绍做工,可见其命运之惨。
师:“求”这个词确实很能说明祥林嫂的生存状态。她两次来鲁镇做工,都是“求”人引荐,“求”人收纳。她要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时还不可得,多么可悲!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看还有没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
生5:我认为还有一个“抓”字,她婆婆带人来抓她回去的“抓”。这个词说明她没有人身自由。
师:对。“抓”字充分说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没有人身自由的。仔细读课文,看还有哪个词与“抓”字暗相照应,有同样的表现力?
生6:我觉得“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现力,“劫”字更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
师:说得好!“劫”字同样说明祥林嫂对其婆婆的淫威是无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这两个词用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
生读课文后,纷纷发言,明确:
“抓”这个词是从祥林嫂的婆婆对“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这个词则是鲁四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来“抓”祥林嫂,他们在鲁老四爷鲁四婶等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当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几个词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说明船中的人出来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词说明他们的行动是带有暴力性的,他们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甚至辩解,这正是“劫”。
师: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要动用武力来“抓”她、“劫”她呢?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地位?
生7:因为她是“逃”出来的。
生8:因为她婆婆早已把她“许”给别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她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出来呢?我们能否根据课文作些推断?
生9:我觉得祥林嫂逃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没有人身自由。从上文的叙述可知她的婆婆很严厉,那对她也一定很刻薄。
生10:我觉得她逃出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来就要把她嫁出去换钱为小儿子娶媳妇。我们从她逃到鲁镇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来。
生11:我有一点补充,从“她从河边淘米回来,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个“家”,这应该是她“逃”的一个原因。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理有据,这种发言方式非常好。现在要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
生12: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为了钱,是为了用“嫁”她的钱来给小儿子娶媳妇。
师: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这就足见祥林嫂在那个家是没有地位的,她在那个家不过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财产。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吗?
生13:我觉得还有一个“闹”字。她婆婆要把她嫁给贺老六,她“不依”,“闹得很出格”,这说明她对这桩婚事是不满意的。
生14:我觉得还有一个“撞”字。
师:都说得不错。我想请问,祥林嫂“撞”在香案角上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
生默然。
师:试体味“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和“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所表达的意义有没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说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则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师:祥林嫂为什么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生15:因为她不想嫁给贺老六,她想以死抗争。
师:那是因为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吗?
生16:从作品里看不出来。她应该是受了旧时从一而终的观念的影响吧?
师:其实,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试试?
生17: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不久就“瞒”着婆婆逃出“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都说明她与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会解脱得这样快。
师:分析得有道理。还有无其他有表现力的动词?
生18:我认为还有一个“赶”字也表现出祥林嫂悲惨的人生。她的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来收屋”,“赶”她,好像那个家不是她的似的。
生19:又一个“求”字。她只得又来鲁镇“求”鲁四老爷鲁四婶。
师:我们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后,“逃”出婆家,“逃”到鲁镇后却被“抓”,被“劫”回去,强嫁给贺老六;而在贺家,当丈夫和儿子都失去后,她又被“赶”,流离失所。她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议论,得出结论:这说明她的“家”是依赖丈夫而存在的,没有了丈夫她就没有了“家”,这是封建的族权、夫权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权、夫权之害。
生20:我认为“捐”字、“赎”字也有力地说明祥林嫂的可悲。
师: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
学生讨论,明确:这都是迷信,还有封建的贞操观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过错,她是无罪的。她捐的钱根本赎不了她的所谓的罪。
师: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动词来描述。
生21:这个词是“打发”吧?她最后被鲁家“打发”走了。
师:当祥林嫂失去利用的价值之后,她就成了社会的弃儿,她完全成了一个多余人。在那个寒冷而热闹的祝福的时节,她走完了短暂而悲苦的人生,告别了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不幸遭际,是无数旧时代妇女的一个缩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写人之时,所用语言既极其简省,又十分富有表现力。我们刚刚说到的这些动词就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透过这些冷峻的动词,我们还能深切地体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怎样看待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怀念”?
2、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你怎样的感触?
3、小说以“祝福”为题,又反复写“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结,你觉得有何深意?
【教后感言】
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本人试图贯彻问题意识与对话教学理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对课文的理解全面而深刻,教学效果不错。仔细想来,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首先,问题的设计关涉到了课文的关键之点,学生突破了问题,文章的要旨也就明白了,因而学来既轻松,又有收获。
其次,所提问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涉及的面广,难易程度各别,这就充分面向了全体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增强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整个课堂的活跃也就有了思想基础与知识基础。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阅读、答问、讨论、探究几者融为一体并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整个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始至终的主角,因而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灵感的火花时时闪现。这堂课的成功充分印证了如下结论:“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