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祝福》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近年来对《祝福》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但在教学上,由于观念的僵化,还常常是老面孔,程式化。传统篇目怎样常教常新,追求教法上的突破,笔者拟从改变学习方式入手,探求《祝福》教学新视角。
指导,体现教师的教,它要贯穿的一个思路,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学,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因为他只能被动接受你想给予他的,这种给予甚至带有强迫的意味。学生喜欢阅读,因为他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自主探索和发现的快乐,能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阅读过程:
1、原汁原味阅读──自读课文,至少读两遍,记下自己最初的感动。自我的研读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也都会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祥林嫂,也许荒诞、幼稚,也许不那么准确、完整,但它是自我的,是贴近心灵的,所以弥足珍贵。
2、定题定向阅读──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探究,寻找阅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角度。学生可以对文本做多元解读,探寻的视野是相当宽广的。教师在选题上可以给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如:从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逼向死地的,探求《祝福》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肖像描写、倒叙手法的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四次祝福情节的安排,体味《祝福》高超的写作技巧。定题定向阅读中每一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已有的知识建构来选题,选题可大可小,如对祥林嫂死因的认识,可以从婆婆、大伯、鲁四老爷、柳妈、“我”以及祥林嫂自身来探求,学生可以只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解决一个问题,学习一种方法,体验一个过程。
3、生成共享阅读──师生、生生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果。交流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书面报告。对于阅读中的生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种方式,如写“我”的鲁镇生活日记、祥林嫂小传、祥林嫂死因分析报告、为祥林嫂写诉状等动态学习、参与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更多让学生通过写的方式把自己的思考定格,形成书面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使表达更严谨、更流畅。如果课堂上的交流时间有限,还可以通过书面展示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共享。生成共享阅读可以通过交流弥补定题定向阅读中个人或小组学习内容偏狭的缺憾,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的最大值。
4、提升拓展阅读──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开列参考书目,介绍最新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此类拓展宜新宜精,如这学期教学《祝福》时我给学生介绍了三篇文章:《集体无意识与祥林嫂的命运》(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24期)、《对《祝福》思想意蕴的多元解读》(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2期)、《从祥林嫂的“说”说开去》(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2期),让学生见识一下文本应该怎么读,可以怎么读,自己和他人在阅读上的高下,通过比较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提升拓展也可以通过写的形式,如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改写《祝福》,增删情节、变换手法、变换角度。如《祝福》中有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沦为乞丐”三次精彩的肖像描写,变肖像描写为心理描写怎么样?以“我”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改为以祥林嫂为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写可以吗?鲁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看祥林嫂的悲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写可以怎样写?思考假如祥林嫂生活在今天会怎么样,使学生的思维视野更开阔一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又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
提升拓展阅读正担负着这样的使命。
教学思考:对《祝福》阅读过程的设定,体现了课改的一种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中不追求面面俱到而崇尚个性化知识建构。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重思维,重表达,重在过程。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祝福》教学新视角──兼谈课改的一种教学思路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