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1】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导入2】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解释对联: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的“屈贾祠”,这副楹联就是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的,“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了臣了的职责;下联说屈的《离骚》和贾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导入3】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秦开始了中国的封建王朝,成为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却二世而亡。这一点,是秦始皇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帝业能亘古延续。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

【导入4】

春秋以降,五百余年,战乱频仍,历春秋、战国、秦的暴政、秦末起义及楚汉相争,到西汉初年,人口锐减,民穷财尽,社会经济空前凋敝,处于极度困难之中;国内诸侯王势力不断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国外匈奴不断侵扰边境,威胁国家安全。汉王朝,作为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政权,第二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否会像秦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政权稳定,取得长治久安,是西汉初年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例如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都发表自己的见解,促成了汉初政论文的迅速发展。贾谊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

【导入5】

《三国演义》正文开头为:“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秦始皇打破战国割据状态,一统天下,他本以为子孙后代可以千代万代世世为帝王的,没想到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孰是孰非,历史上不少人评论,其中著名的一篇就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过秦论》课文导入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