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全篇围绕着“传道受业解惑”立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抒情议论,轻重相形,正反互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韩愈的个性魅力──傲兀不群,富于战斗性和说服力。
一、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
文章第二段以“嗟乎”一声短叹,将人们带到“师道不传”的现实之中,笔落实处,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指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与鄙师的天壤之别:“圣益圣,愚益愚”。这是远与近、上与下的对比,目的在于区分圣人与愚人产生的原因,强调古之圣人具有虚怀若谷的品质,今之众人就更应该从师,不容置疑地点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二、择师教子与己之耻师相对比
第三段作者拿身边之事进行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要求孩子从师,知道孩子学习书本、掌握断句的方法需要从师,自己却以从师为耻。不懂得自己在道理、困惑方面更需要从师,让读者觉得“小学而大遗”的荒唐可笑,谐趣横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今之士大夫“群聚而笑”相对比
第四段作者又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前者地位低下,是被士大夫们所瞧不起的人,他们不耻相师,技艺相长;而后者对拜师为师者,群聚而笑,耻于相师,以至“其智乃反不能及”,鲜明地表现出士大夫们不务实际不求上进的慵懒之态,也流露出作者对士大夫的不满和嘲讽。
以上三个对比,圣人、自身、士大夫为重,众人、儿子、巫医乐师百工为轻,以轻衬重,轻重对比,耻于相师与不耻相师,又正反互用,从而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这三个对比,由比自身位高的圣人到比自身位低的百工依次相形,由高而低,由历史到现实,从而让读者悟出:无论比自身高的还是比自身低的,都具有从师的品质。惟独“自身”不具备这种品质!这就撕下了以从师为耻的士大夫的虚伪的假面具,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除以上三个鲜明的对比外,文末两段还有两个对比:孔子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相对比,李蟠的不耻相师与今之学者耻相师相对比。作者不提孔子不耻相师,说“圣人无常师”,不提今之学者李蟠不耻相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显得他已是个学者了,却“不拘于时,学于余”。显出行文的灵活变化。这两个对比,形式上不象,实际上却是,使文章的论述更充分有力。李蟠的不耻相师与孔子的不耻相师一致,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致,是符合师道的,从而显出今之学者耻相师背离了孔子之道,背离了师道,是错误的,由此可见韩文艺术表现力的丰厚而内涵的深远。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轻重相形,正反互用──浅议《师说》的对比艺术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