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文学类作品中有关人物出场方式的大荟萃。其中人物出场各有千秋,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寡众有序,异彩纷呈。而王熙凤、宝玉出场的描写则是众多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笔。

也许读者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在他人身上,而忽略了黛玉的出场,其实黛玉的出场更能体现曹雪芹匠心独运之笔力。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本篇课文中虽是线索性人物,但作者对她出场的描写也是颇下功夫的。作者不是像描绘王熙凤出场那样一次性浓墨重彩地完成,而是由远至近、由虚到实、由简到繁、由外至内地逐步一点一点地描绘而成。读者只能由淡至浓,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渐渐地了解这位女主人的气质与风范。写法上是细雨润春而非暴雨骤袭。

且不说冷子兴之演说已拉开了黛玉出场的帷幕,仅就课文中的几段关于黛玉的文字已足以成为人物出场描写的典范之作。黛玉初入贾府,乘轿而来,人在轿中如雾中之花,可想其容而不见其姿。这种处理方式既为读者设下悬念,又为黛玉之出场设下涂抹空间。“从纱窗向外瞧一瞧”一句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笔,隐隐显现的黛玉似匣中珍玉──仅见光泽,不见玉体。绝代风华囿于轿中,不仅对读者是极大的诱惑,也为作者再施妙笔留下空间。以上可为虚笔、略笔,同时也是妙笔。

黛玉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则是她与贾母相见之时,视距虽然近了,但作者并未在这群体性的悲伤又是礼节性的拜见气氛中展示黛玉,只是略略交代了她的几个礼节性动作,淡淡几笔,已初露大家闺秀之端倪。

首次粗线条勾勒黛玉形象的文字是:“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作者借众姐妹等的眼光,第一次给读者以观感上的满足,勾画出林黛玉病态美的初步轮廓,虽然流于一般化,不能给读者以根深蒂固的难忘现象,但比以前文字较为具体,也为后文深入而细致的描写留下更多的空间。作者又通过王熙凤之口作侧面展示,给读者留下“标致”和“通身气派”所显示出来的“嫡系孙女”气质的两个印象,这又为黛玉的内在和外在的美感涂抹一层较为适当的色彩──不浓又不淡,不俗又不过雅,凤姐之言虽有溢美和讨宠之嫌,但也并非虚妄之词。

令黛玉形象大放异彩的是宝黛相会一段,作者借宝玉之目映射黛玉之姿:“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肖像描写,句式整齐,语言形象,从上至下、从外至内细致而准确地勾画出一位貌令人羡、情令人叹、病令人怜、才令人赞的少女形象。她不仅令宝玉大有脱俗超群之感,也令读者久久等待之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这定格式的描写把黛玉的出场推向高潮。她给人的印象如高山流水,须仰视乃见。

几段描写黛玉的文字构成一组黛玉出场的定格衔接镜头,这组镜头从虚处入手,在实处完成形象加工;从淡处推出黛玉,在浓处化妆美容;在远处若隐若现,在近处逼真忽现。镜头这种组合层次既完成了构思上的悬念效果,又合乎黛玉性格发展的自然逻辑。读者就在这逐层美化愉悦中细细品味这位大家闺秀的风范,也领略了大手笔的高超技法。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谈《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出场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