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
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由旧课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印象。
二、《论语》简介:
结合注释1。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篇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
三、孔子简介: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背景:
“三桓”范上: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与前517年与鲁昭公争权,迫使昭公逃亡。
诵读第一段:
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
A、“季氏将伐颛臾”指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有罪,而圫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B、“见”(XIAN)指引见。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有事”,暗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D、“求,无乃尔是过与”指冉有为季氏聚敛,尤用事。“尔是过”即“过尔”。全句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
E、“以为东蒙主”指言圫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F、“在邦域之中”指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G、“社稷之臣”指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国。
H、“何以伐为”指照应本段起句。“为”语助词,无义。“何以”即“以何”。
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背诵;再领诵,然后检查背诵。
诵读第二段:
注疏:
A、“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指冉有因孔子责备他,所以归咎于季氏。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指因冉有逃避责任,所以孔子引周任的话来教导他。意思是能制止季孙氏就要制止,不能制止就应该离开他。这说的是一般原则。
C、“危而不持”三句指再结合冉有的失职谈辅助者的责任。这是以瞽者之相为喻。当时季孙氏没有看到内部的严重危机而想伐颛臾,也正处在“危”和“颠”的边缘上,跟瞽者相差不多。这是对冉有的批评。
D、“虎兕”三句指虎兕在栏,何以能出?龟玉在匮,何以能毁?岂非典守者之过?
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小结:本段先述冉有求遁辞,再述夫子因势利导,指出“陈力就列”的原则,然后以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严厉地批评了冉有的错误。
诵读第三段:
注疏要点:
A、“冉有曰”言冉有说,伐颛臾的目的不过是为季氏子孙着想。这是托辞,是站在季氏的立场,借此来掩盖季氏夺取颛臾土地的野心。“固”,有的注本注为“城郭完坚兵利甲”。即此一句可以看出冉有已经参与策划伐颛臾一事。孔子独责冉有不是没有道理的。
B、“君子疾夫”一句如果改写成“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就比较好懂了。“舍曰欲之”,就是“不说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而“而必为之辞”,就是“却一定要找一个借口”。这是孔子多冉有这种不诚实行为所作的严厉批评。以下转入说理。
C、“丘也闻”言因为要说正理,故用此语开头,以示亲切而庄重之意。
D、“有国有家者”指统治阶层,有国者指诸侯(即国君),有家者指卿大夫。
E、“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言各得其分则不患贫,和平团结则不患民少,上下相安则社稷不倾危。这说的是治国的一般原则,又是针对鲁国当时的特定背景说的。
F、“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不能“修文德”而言。
划分“求!……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段话的层次。
问:这段话的核心是哪几句?(“丘也闻……则安之”)
用自己的话归纳这一层的要点?
说说这一层跟下一层内容的关系?(先破后立)
第一层:批评冉有的托辞,指出“伐颛臾”是为了贪利,扩大季氏的势力范围。
第二层:提出“均”、“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
第三层:指出仲由、季路相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教师领诵,学生练习背诵。
小结全文: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季氏将伐颛臾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