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通过想像和联想进一步体会文字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我自己阅读的时候,醉心于汪曾祺朴实自然的行文风格,亲切口语化的语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就想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来体会语言的朴素自然之美然后由文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把平常生活活出滋味,把平常生活写出诗意的,汪曾祺老先生算一位今天,我们要随着汪老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感悟人生

二、题目与作者(嵌入课堂中)

1、月令: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另如《豳风·七月》

2、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京派小说传人,散文家、戏剧家, 沈从文的弟子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对书画、医道、戏剧与民间文艺都有深入钻研

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师承沈从文的特点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作品有《大淖记事》,还有《受戒》、《异秉》等

三、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1、 通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月份

栽种过程(人)

生长过程(物)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2、从图表中我们发现本文内容和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1)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种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人的精心照料下,葡萄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2)开头与结尾呼应,栽种过程与生长过程年复一年,人与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

明确:不是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声明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

4、 小结

由此可见,作者只是摆出一副流水账的架势,但仔细品味却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亲身的实践,将葡萄的栽种过程和生长过程有机结合,不但结构严谨,而且详略有致它的结构和内容是紧密相关,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

(板书: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三、品味语言

1、朗读指导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确实,汪曾祺自己也说过:“语言像树,树干树叶,枝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它是‘活’的”这“活”的语言怎么来体会呢?体会语言的滋味的最佳方法是朗读和咀嚼先请大家选你觉得最能体现汪曾祺语言特色的段落自行朗读,要有感情的去朗读,读出语言的特色,语言的灵气(学生自己朗读)

2、交流朗读

让一组或两组同学朗读自己挑选的段落,主要是体会语言的平实自然、口语化

如:“一串一串剪下来……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荡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事实上,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领略了汪曾祺语言的妙处(可以用《端午的鸭蛋》中的片断补充,选用几句读一读即可)

例如: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板书:语言平实自然、口语化)

3、语言平实朴素,口语色彩浓厚,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明确: 不是这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我们说,浓妆艳抹、华冠锦服的城市女性是美丽的,这是一种时尚高雅的美;素面朝天、罗布粗裙的乡村女孩,也是美丽的,这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本文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洁净、自然、平实的美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4、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

(1)我们以第一部分为例: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教师范读,创造意境请学生轻轻地齐读,然后问: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学生发言)

明确:“开头就是下着大雪,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却没想到与之俱来的是可爱的葡萄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如同刚出生的BABY躺在温暖的床上”“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

从刚才的文字可以看出,阅读散文,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一位同学读了本文后感慨地说:“汪曾祺写葡萄的生长犹如记录一个新生的婴儿成长的过程,十分细腻这都来源于作者对其细心地观察我想只有真正的喜爱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吧”确实,作者用心写,我们也要用心读你用心去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汪曾祺将葡萄这颗小小的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

(板书: 想像 联想 用心)

(2)你能通过想像和联想来体会汪曾祺文字间蕴藏的情感和意境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喜欢的段落(请学生找段落再次朗读并点评)

例如:二月备料、刨坑、竖柱等,用简洁的语言把每个程序、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动词)

例如:五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的情形 那么富有生命力,令人狂喜(感叹句、疑问句、短句)

例如: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几个逗号将几个葡萄栽种过程的重要工作简洁地交代出来(标点)

例如:九月葡萄宁静幸福慵懒的样子,那么闲适、自在、满足(形容词、比喻)

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文本重点探讨几个段落

例如:“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

三月葡萄上架的情形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上架后的葡萄舒展自在的情态,仿佛在地窖里藏了一个冬天,现在苏醒过来,又快活又舒坦

例如:“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四月葡萄喝水的情形 把葡萄喝水比喻成“小孩嘬奶”,仿佛能听到葡萄象孩子一样呼喊:“我渴了,要喝水啊 !” 然后又听到葡萄咕嘟咕嘟拼命地喝水,多有意思啊种葡萄的汪曾祺,仿佛是一位母亲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例如:“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了吧,那也不够用呀!”

例如:八月葡萄“着色”的情形 葡萄的色彩丰富,“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璀璨琳琅”让人仿佛进入一个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

(3)教师总结归纳:品味语言,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

A、词语的选用:动词、形容词、短语

B、句式的选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的恰当表达;

C、标点的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巧妙使用;

D、修辞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文学表现力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朗读和点评,我们发现并且体会到平淡的文字也具有无穷的魅力,短句、单字,节奏明快;俚俗方言,亲切自然;拟人比喻,俏皮活泼文字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情怀那么,汪曾祺怎么会写出这样朴实自然的文字呢?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种闲适自由、从容不迫、淡雅素净的行文风格,与汪曾祺的性格是一致的“汪曾祺的美,美在和谐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中国文坛还算是幸运的,二十世纪末叶出了个作家汪曾祺一个随和的老头,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了天下人(尤其是普通人)干涸的心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李木生《世纪绝唱汪曾祺》

四、点拨主题

1、“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提示: 读了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确实如此,在这个随和的老头身上,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

(板书:热爱生活 乐观积极)

2、 难怪有人说“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见课本P88)你现在能理解吗?(可以让学生简单谈一谈想法)

明确:“我想,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这类‘状物散文’,并不是产品说明书或《辞海》条目,而是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对该物体或者事物有上边所述的了解或者理解之外,还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把我们的人生融合进去”(莫言《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3、那么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补充资料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

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散文《午门》中,记述了他夜晚独自站在午门下面的广大的石坪上万籁惧寂满天繁星的况味:“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徐卓人《永远的汪曾祺》

所以,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汪曾祺照例会成为“喷波尔多液的能手”, 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他的最后一篇遗稿,也是为即将写而未写成的《旅食集》的题记,这篇题记的末尾写道:“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板书:活着多好呀)

五、总结

是的,活着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流云,是地上的泥土物我同在,江山共适,这才是至善至美汪曾祺的这篇散文,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玄妙的哲理,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没有发人深省的警句,有的只是平常的劳作,平淡的语言,平和的心态,平静的人生!但它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温暖、喜悦和幸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活着的乐趣

事实上,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是处处都需要正襟危坐所以我重复上课一开始就对大家说的一句话——“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六、 作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 详略有致 “苦心经营的随便”

葡萄月令 语言自然 口 语 化 “平淡朴素的美” ——联想、想像(用心体会)

汪曾祺 热爱生活 积极乐观 “活着多好呀”

课  后 案

一、推荐阅读汪曾祺的作品

小说《受戒》《大淖纪事》;散文《跑警报》《昆明的雨》等

二、阅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的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买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材料二: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何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材料一主要写了什么?

2、材料一中引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3、“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精彩”之处是( )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特点

B.传神地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

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

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4、对“北京人,真有你的”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

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

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令人倾倒

5、材料二中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怎么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6、材料二 “再见吧,胡同”一句,包含着作者对北京胡同或胡同文化怎样的态度?

7、课文中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你认为本文从哪些方面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哪些是值得发扬的,哪些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应该摒弃的?讨论探究,说说你的看法

三、趣味题

你知道十二个属相是什么吗?在下面的括号里各填上一个属相,组成不同的成语

过街老( ) 气冲斗( ) 生龙活( ) 守株待( )

叶公好( ) 打草惊( ) 识途老( ) 顺手牵( )

杀鸡吓( ) 呆若木( ) 画虎类( ) ( )狗不如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为北京叹息

古清生

在飞机上看北京,就见到群楼高耸,间或有巨大的玻璃幕墙折射的灿亮的阳光闪耀,然后是环城公路、立交桥……在飞机的俯冲过程中,人就像撞入一个巨无霸的都市;只是行走在北京时,越过雄峙险峻的高楼峡谷,不免地要走入一些青砖胡同、老城街和四合院,这些古旧的建筑或者也有一些新兴的东西,比如老街内也有摆起冰柜卖雪糕的,但终归是线装书般的弥漫着久远气息的所在,朱红的院门也是有许多斑驳之处

这让我生出一种感觉,北京这个城市,是一个打着补丁的城市当然是在一块旧的绒布上补着新的尼龙或毛料,间或缀着些许珍珠宝石只是这块旧的绒布,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甚至是无价之宝,而补上去的东西,却是可以拿出价目表的我曾经写文章呼吁过,即便是梁思成先生50年代的愿望没能实现,那么,现在做也还是来得及,毕竟尚有那么多老城街及老四合院在如果①这样发展下去,便要将那些建筑文物给发展得没有了,到下一个世纪果真只剩下故宫, 和天安门,成为北京惟一的标志,我们还可以说北京是美丽的吗?

旧的房子,不必去翻新,而新的房子,也不必去如今天②这样去“造旧”不必在西洋式的建筑顶上戴上一顶黄色小帽,也不必如造西客站那样毫无风格,因为老的古都的东西原样摆在那里,以今人的方法去造旧,终竟是不如原本就是旧的啊近些日子,有许多人在商量如何修复圆明园,我对此大为不解,要知道历史是不可以修复的!

在居京的日子里,我总是为北京叹息何必在一边拆除古老文物建筑的同时,又去投资修复古旧的园林呢?所谓文物,那是因为它建设的时间很长久了,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和技术,经手一修,就如同将一柄青铜斧拿去镀铬,是十分蠢笨的事情修修补补的北京不大好玩,看上去不古不今,不中不洋,虽然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风格,但此风格不能给人以畅快和愉悦,却总有些地方碰击着人心灵,令人多有遗憾,甚至叫后人指责我们的无知

1、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线装书般的弥漫着久远气息”旨在说明什么?(回答不超过25字)

2、文中第二自然段中“一块旧尼龙绒”比喻(回答不超过8个字); “新的尼龙或毛料”比喻(回答不超过8个字)

3、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两处画线的“这样”分别指什么?

“①这样”是指

“②这样”是指

4、本文末尾所说“拿去镀铬”的“一柄青铜斧”是否指“修修补补的北京”?请具体说明

5、作者对那些古旧建筑的态度是

一、走近作者答案:高邮 短篇圣手 受戒 大淖记事

二、课后案答案

1.揭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

2.①传达出“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信息②突出证明北京市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心态③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动态中揭示胡同文化没落的不可避免

3.B

4.A 点拨:此项内容表面调侃,实是婉转的批评

5.胡同文化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渐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6.表现作者对封闭文化渐离的怅然告别,对现代文明到来的期盼呼唤

7.点拨: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只要回答合理即可

北京人心态平和,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生活封闭,安土重迁很少有过分的追求

安分守己、遵纪守法、恋土爱乡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过于逆来顺受,则可能导致追求目标的缺失,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四、

1、青砖胡同、老城街和四合院的北京老城的古朴久远,令人迷恋

2、①老北京城市的风貌

②现代化的各种建筑

3、①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把一些古老的文物建筑都拆除掉

②刻意地去模仿修复古旧园林或古老风格的建筑

4、是,用“拿去镀铬”的“青铜斧”比喻现代化建设中的古老北京形象地表现了两种风格中的不协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叹息

5、保留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优质课《葡萄月令》教学一体化教案(会员上传)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