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迅的文章,我想每一个学习过的人,都会佩服鲁迅的文采。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拿来主义》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教时

[导 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 课]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1、正音、解词:

[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自诩(xǔ ):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i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脑髓(shuǐ):脑筋。

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2、 本文思路:

[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

[提 问]下面有几种有关段落的划分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

(1)、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4):破“送去主义”。

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

(2)、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

第二段(§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三段(§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

(3)、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1-2):开篇扣题(没有人说道“拿来”)

第二段(§3-5):否定“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第三段(§6-9):正面分析“拿来主义”(破、立)

第四段(§10):总结“拿来主义”的作法、结果、前提和意义。

[引导归纳]这三种意见从思路上看都符合逻辑,都能理清文章的条理。因此,三种分法都有是可以的。但第一种意见强调了“破”,更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且更简洁,所以一般都采用第一种分法。

[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拿来主义》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拿来主义》说课稿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