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苏武传导学案例,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苏武传导学案例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4、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另用课时)

【重点难点】

1、 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 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意思不明的字词句用笔画上线,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再结合翻译书印证所学字词均需记忆积累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另可参阅创新设计上背景资料一栏):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 了解李陵

参阅创新设计上《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一文

【学习过程】

朗读创新设计上的《苏武留胡节不辱》,进入新课学习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3.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4.本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以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请你阐释这一点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5.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6.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7.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8. 弘扬爱国主题,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可单就“气节”问题展开讨论,了解传统精神的重要内核

古老的英雄故事撞击着我们的心弦,不老的民族气节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何为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即为气节汉胡之争已成为历史,在当今各民族和平共处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在事关国家、民族命运和利益的关键时刻,一个人应保持怎样的气节?坚持原则,不卑不亢,舍生取义,斗智斗勇,战到最后,最后胜利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

【归纳小结】

以诵读民歌《苏武牧羊》作结: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当堂检测】

请你找出一处人物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句子,认真研读,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学习反思】

我这节课的心情:

我的收获:

我还有疑惑: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苏武传导学案例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武传导学案例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