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编排意图
本单元三篇课文的篇目是《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是在必修一、二和必修三前三个单元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课文学习阅读鉴赏的基础上,编排的科普说明文。科普类文章在高中必修模块中出现两次,另一次是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科普作品一种常见样式)。学习科普文章,主要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鉴赏”这一课程目标。
二、单元篇目的特点
(一)单元篇目的共性:
三篇课文都是科普文章。科普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丰富的知识性、生动的文艺性、深刻的思想性为一体,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达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具体表现在:
1、知识性。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即内容的重心在科学方面,用正确的理论,进行科学的、严正的解释。
2、文艺性。它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来表达科学内容,以避免纯科学论文的平板、枯燥的说教。
3、人文性。它往往以具体的事物,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二)单元篇目的个性:
1.《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合性的科技小论文,展示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动物游戏”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动物学家不同的研究成果,作者持有包容的科学态度,既体现了知识性,更体现了其思想性;在表现手法上结构清晰,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很少个性化的语言。
2.《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文,在内容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广阔无边、宇宙的奥妙、宇宙久远的历史;在表现手法上侧重于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
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记叙性文章,在内容上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语言简明、生动。侧重于教育历程,除文学性外,思想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精神。
三、课程标准中对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要求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二)《全国新课程考试大纲·语文》对“实用类文体”阅读的要求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附:《全国统一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对“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要求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四、单元教学面临的学情和教情
1.文字枯燥,学生不喜欢阅读
科普文虽然具有文学性特点,但毕竟不同于一般叙述性或抒情性文字,读起来显得枯燥乏味,尤其对一些知识面窄,兴趣单一阅读习惯不好的学生而言这些自然科学的知识更引不起兴趣。调查表明,只有18.2%的学生喜欢学习科普文。
2.内容深奥,学生读不懂术语
科普文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虽然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学术语,比较深奥难懂。如《宇宙的边疆》一文中的“旋涡星系”“矮椭圆星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中的“超距作用”“统一场理论数学模式”“高维数世界”等术语,学生知识储藏有限,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成为阅读障碍。
3. 目标模糊,学生不知学什么
科普文学什么,学生总觉得落不到实处,如果仅仅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上,这在初中已经掌握。而高中阶段定位在阅读鉴赏上,对科普文的鉴赏没有感性认识,不知从何下手。
4、目标虚幻,教学难以把握
科普文在初中从本体出发,还有可教的实在内容,但高中的教学目标发生变化,再不能停留在初中的目标水平;再者所选都是新篇目,没有借鉴教法。再加之新课标对科普文的要求比较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很难准确把握,过于倾向工具性,势必紧跟考纲,陷入功利化解读,过于倾向人文性,重思想教育,也势必缺乏语文味。据调查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就连教育家魏书生对科普文的教学,评论者对其教学目的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偏离目标。
五、单元教学总体构想
优秀的科普文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精神。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受科学文章语言清晰、简捷、准确的风格。
学习科普文,并非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发明为主要目的,而是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在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时,却不能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训练。
学习科普文,培养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它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存在很大差异,要在文章的主题确定、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用力,要在信息把握、要点筛选、要点诠释和归纳等方面用功。
六、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一)单元总体目标要求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程考试大纲》对科普文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结合本单元文本的个性特点、具体的学情教情,我们对单元具体篇目的学习目标做出了以下的定位: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科普说明文的说明内容。本目标侧重于学生来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课文思路。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探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说明文教学中,信息筛选、信息整合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点,在设计能力目标时,考虑到文本本身包含有大量的科学信息,可以通过预习提纲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自主阅读来检索信息,从而达到上述目的。
3、情感目标:挖掘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学习方法是问题教学法下的“自主、探究、合作”。
(二)具体篇目的目标要求
1.《动物游戏之谜》
(1)提取总结关于动物游戏的各种假说,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不同的假说,体会科学的包容性这一人文精神。
2.《宇宙的边疆》
(1)把握本文文体特点,了解解说词的写法;
(2)认真品味本文语言,尤其要体会本文运用议论和抒情的好处;
(3)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启发学生思考。
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
(1)把握行文顺序,理清文章结构,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感悟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体会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并不断探究的习惯。
七、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
第一步——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撰写预习提纲,落实教学目标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提出问题
第四步——课堂互动探究,引导解决问题
第五步——课后探讨延伸,指导兴趣写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展开第四个教学步骤之前,老师要创设问题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精心编写预习提纲,落实教学目表,指导学生有向阅读,提高阅读效果,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互动探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上。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报道: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在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比较时发现,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这一报道说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的现状。作为高中生阅读科普文章,是增强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材料二:《法制日报》报道: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备受关注,有谣言称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按照有关规定,我国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为20-30毫克。通过吃盐达到防核辐射的效果,需要每天吃 3公斤盐才行。到时候不是核辐射的问题,而是是否被咸死的问题!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用所学的知识去宣传防辐射的知识,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二)课前预习提纲编写
编写预习提纲可遵循钱梦龙老师的预习“五格”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读全文,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避免对文本的肢解。“为什么”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了解写作的原因,既有写作的时代背景,也有写作的情感原因或人文教育的需求。任何文本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不论是语文知识的呈现功能还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功能。“怎么样”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了解文本的表现手法,作者使用什么样的手法是文章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当然除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有学生的读后对内容的质疑或感想。这一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思维才能开放,才能自主有效的学习。还有对字词的理解和识记,这是基础,也是语文的工具性体现。
单元课文预习提纲:
1、借助已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层次,体会本文文体特点。
2、认真阅读全文,分析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作者为说明这一内容所选用的材料。
4、思考作者为准确表达这一内容所采用的写作方式。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不解的问题
(三)问题取舍重述转化
由于知识经验,思维品质,思考角度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的问题层次有着很大差异,提交的问题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宽泛性。面对学生的问题老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增删、重述、排列和转化,使之承载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探究释疑的高效。
《宇宙的边疆》一文中学生问题集锦
1、人们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2、课文中有大量的段落是议论和抒情,是不是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3、为什么说“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微不足道的”?
4、作者在文中明明是介绍整个宇宙,又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宇宙的边疆》?
5、 在正文前作者引用两句名言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说我们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了解的程度?
7、人类是怎样知道宇宙环境的,如果是想象,那么是否符合说明文的特点?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一文中学生问题集锦
1、 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2、 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3、 “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4、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5、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6、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7、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四)师生互动探究释疑
《宇宙的边疆》一文课堂互动探究的问题
1、本文的标题是“宇宙的边疆”,那“边疆”在哪里?
2、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的?
3、课文中有大量的段落是议论和抒情,是不是符合科普文的文体特点?
4、请分析作者对宇宙和人类又怎样的认识。
(五)课后延伸兴趣写作:
1、 组织学生观看科教片《宇宙与人》
目的:通过观看科教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获得一些科学知识。
2、写一篇作文,将自己在学完这三篇科普文章后所引发的感想或想象写出来。
目的: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更是激发问题的地方,学完本单元后,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想,一吐为快,写作文就是给学生一个释放的渠道。
八、课后反思
1、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学生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前的情景设置很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兴趣,组织学生阅读。从课后的作文看,这一目标达到了。
2、教学方法的选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学生的承载落实教学目标,用学生的互动探究落实教学目标。五环节问题教学突出了师生各自的作用。
3、课后教学的延伸:学生学完一课一定有许多感想,课后延伸环节就是使感想成为思想的过程,所以要重视这一环节的设置,它不仅仅是作业的布置。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看《宇宙与人》解决了学生的许多疑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稿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