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题旨】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古传颂的抒情佳作。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根本原因。所以,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和作为情感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感染。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感觉枯燥乏味,读起来拗口难以理解。本案例试图研究的问题是1、怎样让学生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及习惯;2、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使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案例背景】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为加强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批文入情,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出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和感情。全文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角度反复陈说自己的不幸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行文流畅委婉,抒情扣人心弦,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六七岁的年纪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因此,我把熟读课文,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培养学生敬老孝亲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案例片段】

片段一:以情导入,诱发兴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的文章,那就是李密的《陈情表》。(板书标题)

(PPT显示)宋代文学家苏轼读《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悲恻动人,催人泪下的文章。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作者李密。

(成功之反思1)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课必须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此以情导入,较好的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会催人泪下?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自然,学生就会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片段二:突出诵读,培养兴趣

1、听读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 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整体感知文章

a) 是谁陈情?向谁陈情?

b) 陈什么情?怎样陈情?

5、指导诵读

在了解了李密其人及文章背景,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诵读。本文多四字句,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但在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要求:先顺畅地读,读出鲜明的层次感。而后有感情地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叙事中饱含的真情。

6、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7、部分学生进行情读美读的展示

(成功之反思2)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贯彻诵读教学,将朗朗书声还给语文课堂。诵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必由之路。“发之于声,动之于情” “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诵读与思考并举,做到情读美读,意在让学生直接感知古人语言的美,领略文章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婉转的陈情技巧。语感在反复的诵读中产生,语句、句式在反复的诵读后自然积累,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在思考中有所提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逐渐增加。

另外,学习本文,只有在理清课文思路的前提下,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这样对背诵课文帮助也很大,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品味鉴赏做好了铺垫。这样,学生在轻松地朗读感悟中走进了文本,学习兴趣大增。

片段三:激发想象,增进兴趣

1、提问:设想一下,经过李密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PPT显示)《古文观止》的评语:“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2、仿照下列例句,写出下文

例: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

(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成功之反思3)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再一次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这也启发我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回到文本叙述的时代,想象斯时斯地斯人,他们的生活、情感。在时空上拉近作者与读者以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让当事人走进学生的大脑,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新奇,探究的兴趣就会激发出来。要相信他们这个年龄是最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不要低估他们,他们往往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片段四:拓展探究,强化兴趣

1、 李密在应诏赴任和奉养祖母的两难中选择了后者,对于他的选择,你怎么看待?

学生各抒己见。

2、请同学们讨论对“孝”的看法

课前推荐学生阅读任继愈的《谈谈孝道》

(成功之反思4)

新课程提倡“有意义的学习”,我想: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见解,相互交流,对他们而言是相当有意义的,有趣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环节正是对以上课标要求的践行。

评价作者两难中的选择,让学生更加懂得封建时代的“忠孝”观念,为作者那分孝情而动容,为作者的智慧而喝彩,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作者的选择无疑是人性的一支高歌,亲情是弥足珍贵的,是人的价值的体现,人的尊严就在这里。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能就作者的选择表达对新时期“孝”的理解,意在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陈情表》教学案例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