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是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它常常成为作家描写的对象。早在《诗经》中就有以风为题材的作品,如《邶风》中的《终风》《谷风》等诗;《楚辞》中也有《悲回风》这样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同样有多处写到了“风”。下面,我们简单的将高中《语文》及《读本》中写到的有关“风”的内容作一番归纳。
1、“风”单独作为一个语词使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月白风清”(《后赤壁赋》)
“风(风力)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庄子·逍遥游》)、
“顺风(风向)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风(风声)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王》)
2、和“雨”“云”等组合在一起使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初淅沥以萧飒,复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秋声赋》)
“风雪严寒”(《左忠毅公逸事》)
“江州风候(气候)稍凉,地少瘴疠”(《与微之书》)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素衣莫起风尘(典出陆机《为顾彦章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意思是指坏的风气、环境)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长亭送别〉)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波涛汹涌,风云开阖”(《黄州快哉亭记》)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随风飘荡的烟雾)接素秋”(《秋兴八首》)
“黄云万里动风色(天气、风势),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3、在“风”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
A、加上表方向的词。
“小楼昨夜又东风”(《虞美人》)、“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衣衰草萋迷”(《长亭送别》)“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桂枝香·金陵怀古》)
“纸灰飞扬,朔(北)风野大”(《祭妹文》)
“时东南风急”(《赤壁之战》)
B、加上表时间的词。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画图省识春风面(这里不是指自然界的春风,而是指王昭君的青春容貌),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登秋风亭,下临江山”(《〈入蜀记〉节选》)
“金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霖》“)
C、加上表力度的词。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藤王阁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大风扬积雪击面”(《登泰山记》)
D、加上表温度的词。
“冷风来何处香?”(《双调·水仙子寻梅》)
“春山暖日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越调·天净沙春》)
E、加上表感情的词。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窦娥冤》)
“是日也,天郎气清,惠风(和风,“惠”意为“柔顺”)和畅”(《兰亭集序》)
F、其它
“长风(“长”是指时空的距离大,“长风”的意思是“大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行路难》)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冬之绪(残余)风”(《涉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阴暗的冷风)吹面入寒窗”(《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八方的风,每一方风都有不同的名字,又叫八卦之风,这里指阴阳之风)”(《察传》)
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雄风(强劲的风,宋玉将风分成并不存在的雄风、雌风,是在暗讽楚襄王的骄奢)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
“风”作为一个意象,为什么能经常性地进入古代文人的笔下,自有其特定的原因。日月转换,四季更迭,不同的时空会刮不同的“风”—–就像上面提到的“八风”,相较而言,春夏秋冬,其“风”分别以东南西北为主,不同的风给作家以不同的感受,相同的风不同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归纳的涉及“风”的内容中,只有像《赤壁之战》中“时东南风急”等句中所写的“风”是较客观的,更多的是渗入了作者的感情的。从例句中,我们还发现,直接标明春(东)、秋(西)、冬(北、朔)风的句子都有,惟独没有出现夏(南)风这样的字眼。这当然不仅仅是由于选文的原因。从战国时代的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的感叹开始,中国人就有一种强烈的悲秋意识。当然,也有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昂之词。“秋”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变的,秋风萧瑟,面临陨落;秋色金黄,喜庆收获。春天,既有万物复肃,又有百花凋零。因而,古代文人既有强烈的“悲秋”意识,又有强烈的“伤春”意识,春秋二季更多的受到古代文人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古诗文中写春秋的内容多,写春风、秋风的内容多的一大原因。同是春风、秋风,有人赞美,有人厌恶,和这也有关系。潘百齐先生编著的《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在“风类”选了6首诗,其中有3首在题目上标注了“秋风”二字。冬季严寒,是个体生存最受考验的时候,因而在文人笔下,冬季是“疾风”“朔风”。
“风”来去倏忽,变化多端,这也正如同人生、世事,因而“风云”“风波”“风色”“东风”“西风”等,既具有表象意义,也往往具有比喻意义。像杜甫《梦李白》中的的“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风波”一词,就暗喻了李白由于得罪朝廷而处于艰险的情势下。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深刻领悟其中寓含的意义。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风”在作者笔下有了感情,有“好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坏风”(“阴风惨惨”)。这就告诉我们,要带着感情去阅读作品,了解作者;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带着感情去描写、刻画各种自然环境,要让我们所描写的环境和我们所要表达的感情相一致。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谈高中课本中古人笔下的“风”(劝学|荀况)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