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类型,几乎所有的理论文章都作如是说。那么,立论文能不能或者要不要再分出类型来?似乎所有的理论文章都未曾说。这个问题不解决,立论文的教学分析和写作指导,都会遇到不可回避的问题,为解此难,本文姑妄论之。

根据论点的整散形式和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把立论文分为论证型和阐述型两种。

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心论点就是

开宗明义的第一句:“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下面四段文字均是围绕“改造”这一中心。前三大段与论点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我党二十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认识进步了。这是主张“改造”的基础。二、当前学习上存在的缺点,这是主张“改造”的原因。三、分析和对比两种学习态度,启示应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态度。这是递进一层论述“改造”的理由。第四段文字提出如何“改造我们的学习”,作为全文的结论。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逻辑结构形式:一、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引出论点)。二、分析问题(文章一、二、三大段)。三、解决问题(文章第四大段)。

再如《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提出两条理由作为论据:“赂秦力亏”和“盖失强援”,后面分别以韩、魏、楚三国赂秦力亏和齐、燕、赵三国失去强援而相继灭亡的事实证之,最后以隐射方式作结。这也是一篇典范的论证型立论文。其他的如《讲讲实事求是》、《甲申三百年祭》、《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论点缀后)、《察今》、《过秦论》(论点缀后)等均属此类。

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

心论点。如《鲁迅的精神》就是从四个方面阐述鲁迅先生在杂感中所表现出来的战斗精神的,四个阐述点散布文中,无法也没有必要集中成

为一个中心论点。其他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个人和集体》、《谋攻》、《论积贮疏》等均属阐述型立论文。如果教者一定要从阐述型立论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论点来,那就无异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要么生拉硬扯,要么琐碎牵强。

也有的立论文综合运用阐述和论证两种方法,属于兼类。如《崇高的理想》,前大半篇文字紧紧围绕论题“理想”,逐层展开,多侧面地阐述“理想”的普遍性、社会性、阶级性、实质性等问题;后半篇文字转人论证,中心论点是“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并且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对于这种兼类的立论文,应根据文章自身特点作具体分析,如果死守一个标准去分析论点或阐述点,教者便会陷于迷乱,不能自圆其说。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再来回答上一个问题:《师说》的论点是什么?

这是一个又老又难的问题:解说《师说》的文章难以数计,谁曾给过明确可信的回答?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长期作为传统教材的《师说》,顾题思体,再由题辩文,属于立论文体无疑。既为立论文,若学生问及论点为

何,教师何以答之?

检之“教参”和诸多解说文章,或避而不谈,或失之琐碎牵强,迄今为止,还找不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查1981年12月版的“教参”,指为:“《师说》中反复论述的是两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点…… ”显然,编者以为《师说》论点有二,但是试析全文,上述“两个论点”能提挈后面两段文字吗?不能:文章第二段分明是论述“师道不传”原因,第三段分明是论述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与上述所谓“两个论点”不相关涉。那么,此版“教参”不能令人满意和信服。

再查1987年12月新版“教参”,却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这一版,编者改变了称谓,重新作了概括,但是分析立论文不提“论点”而说“中心思想”,同样令人不解。况且上述所谓“中心思想”并不能全面概括《师说》的内容。看来,编者感到为难和困惑,故意采取闪避手法。同样,新版“教参”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和信服。

我们以为,在《师说》论点问题上犹豫不决症结所在,是人们长期被这样一个观念困扰着:大凡立论文必定有一个中心论点,抓不住中心

论点,立论文就无从分析。在这个问题上忘记了“文无定法”,对立论文的分析也无固定的模式。《师说》正是因为属干阐述型立论文,而人们却把它当作论证型立论文去分析,所以长期不得其解。

按照阐述型立论文的特点去分析《师说》,便知它没有一个中心论点,只有围绕论题的三个阐述点(或曰分论点)分别置于三个段首,从

三个角度阐述与“师”有关的问题,它们与论题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就不构成论证关系。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

②“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

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师者不明

职责,小教大遗,这是师道不传的直接原因。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

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贡,士大夫尤甚。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皤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掌握了阐述型立论文的特点,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困扰中挣脱,不必在寻找中心论点上枉费心机,大做无用有害之功,从而免于陷入迷途,只须把握论题与阐述点之间的关系即可。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师说》同步素材——从立论文的分类说到《师说》的论点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