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⒈掌握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
⒉学习本词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⒊理解作者通过本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体现作者世界观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峨眉山的祠堂里有这样一副对联:“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里的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他们父子当中最有才情的苏轼的豪放风格。(板书题目、作者)
二、相关知识:
⒈学生回顾作者:
教师归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⒉有关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⒊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体会感情。
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 酹(lèi)
师:此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该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也应该读得洒脱。好,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
在学生自由诵读之后,找两名同学朗读一下,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
四、研读课文:
⒈“念奴娇”是词牌名,它又名“百字令”,是双调。从内容上讲,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描写的景物有大江、赤壁,还有乱石、惊涛。
作用:上片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得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⒉作者由此又想到了写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想到了浪花淘尽千古人物,英雄周瑜以及众多豪杰。
作者从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一个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
⒊从感情基调上说,词人开篇就说千古人物总要随着有如江水而逝去的时光被浪打风吹尽,这就在豪放慷慨之中又透露出一些悲壮苍凉,让我们来看一些别的描写“水”的诗句,在比较鉴赏中寻找文中作者写景的特色。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以上景物描写气象开阔,辽远雄伟。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
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教师:作者将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色彩”,引发想象,利用比拟、比喻等修辞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本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前半句是对前面勾出的大自然雄奇画卷发出的由衷赞叹,后半句是从江山引出来的,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经典的赤壁之战让我们记住了很多伟大人物的名字,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等,可是他们都已“俱往矣”,就让我们在下片中继续体会苏轼的心境吧。
上片,作者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赤壁景象,并联想起古代(三国)时的英雄豪杰。
研读下片: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1)词人是如何刻画周瑜这一人物形象的?
(2)词人的感情为何波动?
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指名学生回答(1)
——教师归纳:“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用了美人配英雄的手法,意在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却才华横溢,新婚不久就春风得意。“羽扇纶巾,谈笑间”,描写周瑜一副儒将装扮,形容他指挥若定,胸有成竹,具有非凡的胆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用形体神。“强虏灰飞烟灭”,即描写火烧赤壁之事,“强虏”即“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作者描写战争,手法高超,以传神之笔把周瑜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⒉为什么词人要联想到周瑜呢?单单表现对周瑜的仰慕之情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作者写周瑜,是为了从对比当中感叹自我,又从历史回归现实,从怀古到伤己。
项 目 | 周 瑜 | 苏 轼 |
年 龄 | 34岁 | 47岁 |
生 活 | 幸福美满 | 屡遭不幸 |
外 貌 | 英俊儒雅 | 早生华发 |
职 位 | 东吴都督 | 团练副使 |
际 遇 | 功成名就 | 功业未就 |
基 调 | 感奋 | 感伤 |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感情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本句采用倒装的形式,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多愁善感,应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面对英雄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心情不由沉重起来:英雄人物必定会笑话我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
⒊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的情感?(是否含有消极因素,与豪放请调不合)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这句话应该反映了苏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实则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人间如梦”只是一种自我宽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语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下片,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思想解脱。
前人对本词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确,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劲奔放,不愧为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所见 大江、赤壁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小乔初嫁 多情应笑我
所忆:周瑜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 所感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强虏灰飞烟灭 一尊还酹江月
五、作业布置:
⒈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⒉根据本节课对苏轼为人及词作风格的了解,以“永远的苏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延伸,进一步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念奴娇 赤壁怀古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