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如此多娇的江山),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故名曰“变奏”(恨铁不成钢的爱)。

因此,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山川颂》:

一、 题解

题目也可换个说法:颂祖国山川,即歌颂祖国的山川。不过,此“颂”非彼“颂”也,原题目中的颂是一种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诗经》(风、雅、颂),是一种诗歌形式,主要用于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歌,舞歌,以颂扬功业仁德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强调颂的写作应“敬慎”“典雅”,描写虽近似赋,但不流于过分华靡之境。《艺文类聚》中也说道:“颂,诗之美者也。” 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

颂的文体特征在内容上多为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颂”作为文体,后世界定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为“颂”。

一、 黄药眠(补充)

黄药眠(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广东梅县人。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奉命派到莫斯科担任青年共产国际英文翻译;他曾带着共产国际建立抗日统一民族战线的指示回国,却遭到怀疑与误解;他曾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出狱后又受到审查与猜疑……此后,他一直以民主人士的身份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黄药眠先生是诗人、教授和文艺理论家,他临终前完成了《黄药眠口述自传》,向我们展示了他生命的另一面——追求与投身革命的经历。此书由黄药眠口述,夫人蔡彻整理。书中详细记录了先生坎坷、传奇的一生,尤其是他鲜为人知的追求与参加革命的经历。

作为现代作家,黄药眠不是一流的,不能和鲁迅等人比肩。作为文艺理论家(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奠基人),黄药眠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地位。2003年,黄药眠诞生100周年,北师大专门举办了黄药眠学术研讨会。

三、背景

1、 黄药眠先生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他汲取了这块土地提供的种种滋养,深深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富饶和这块土地对我们这个民族滋养的大恩。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外夷的铁蹄践踏与旧政府的黑暗昏朽,他也亲身参与了民族解放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去,他有过新中国建设的欣喜也尝尽了祖国建设中十年浩劫的失望(本文发表于1980年。文革刚结束。),当祖国历经波劫,重焕青春光彩,有什么比这更让他激动呢?不惟如此,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同样也滋养了我们每一个人,想想看,这块被野火烧过春风吹过的土地,这块洒过我们祖先血汗也同样洒过你我血汗的土地,难道不也能让我们感动吗?

2、黄药眠的一生,经历了封建王朝没落、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八年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等一些大事,他的一生,跟着时局的变化,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起起伏伏,这就使他对祖国的理解比别人更加深刻。

一、课文解读

文章采用片段式的结构形式,空行比较多,一个空行既是一个思路的转换。阅读时可从行文思路入手,把握写作对象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感情。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它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1.思路结构: 共36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开篇点题)——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4),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5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及她在历史的变迁中巍然屹立不可动摇的形象。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6——7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作者一动情的笔墨,说明了祖国与我们、我们与祖国的关系,说明山水有情人,人亦有情。在这里,山水被人格化了,人与山水融为一体。

第8—10段是第三层。这里是对祖国语言的赞美。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人爱祖国就不得不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不能不对他的母语情有独钟。对汉语的细致入微的体味,就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的赞美。

第11—23段是第四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为了突出祖国的美丽可爱,激发起我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第24—34段是第五层。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诉说了自己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梦中所思。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扬子江边、登山远眺、临海观景、黄果树的瀑布、家乡的小溪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反复渲染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5-36段),是对主题的升华。这是一段如诗一般的深情描写,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故乡令我们魂牵梦绕,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精彩赏析:(可与后面教学步骤第二块中的赏析结合看)

①第五段说祖国“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这“磨难”可分为哪几类?文中表现出祖国土地的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磨难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类。文章表现出祖国大地历尽沧桑苦难,仍然顽强奋斗,充满对胜利的信念,并最终迎来光明前程的精神。

②谈谈最后两小节的寓意。

提示:两小节内容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为祖国对个体,二为个体对祖国。表现出个体与祖国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③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四、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字词积累;精彩语段积累;了解“颂”的文体特点

2、能力目标:整体把握基础上赏析、诵读语段语句中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感情

3、德育目标:在诵读中,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并以此激发学生爱祖国山水、文化、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对精彩语段语段语句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研讨式

教学时数:

一课时(不包括预习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整体把握——局部赏析——小结——练习

预习要求:

熟读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1、将文章划为三大部分;2、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喜欢的段落语句诵读或赏析 3、标出需要记的字词

词语积累:

字音: 湖泊 广阔无垠 烧灼 盎然 铿锵 汲水 涟漪 澄澈 龙湫

字形: 层峦叠嶂 翠锦斑斓 林阴道 蹒跚 冈峦 万卉争荣

词义: 云蒸霞蔚 震耳欲聋(辨析:振聋发聩)叹为观止

导入;

1、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的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爱国是无地域限制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有着深深地眷恋之情,就象一支风筝,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飞多远,总有一根线紧紧的攥在手中,祖国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黄药眠,他又是如何在《祖国山川颂》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2、爱祖国:爱祖国的什么?祖国的什么值得爱?联想到《听听那冷雨》度祖国大陆的感情——雨……文字……文化;联想到“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忘对祖国故乡的一份情感;“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对故乡祖国的情感亦是如此,有个成语叫历久弥新,此乃历远弥深(明)”——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3 、提问:如果让你介绍祖国,你会写祖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生存方式,生存环境,文化背景

二、课文解析

1、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珠峰 高原 西双版纳 平原 黄河……

四季晨昏 家乡小溪 扬子江 黄果树瀑布

2、提问:除了写祖国的山川风物,作者还写了什么? 人民 文化 语言

3、把握文章的脉络(答案见前面:课文解读)

①文章是否一开始就直接歌颂这些?从第三段开始。

②到哪一段结束? ③那一二段写什么? ④最后两段又写什么

4、诵读训练

①自己后小组再读一遍自己选定的,然后我们边诵读边赏析。

②可能会赏析的内容:(可从修辞美,结构美,意韵美等三方面中任选一方面鉴赏。)

㈠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莽苍) 的黄土高原——“莽苍”准确地表现了高原的迷茫的特点

(茂密) 的西双版纳 ——“茂密”写出了草木生长的茂盛,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写出了华北平原的辽阔,

( 一泻千里) 的黄河——“一泻千里”则写出了黄河流势的迅急,

(浩浩荡荡) 的扬子江——“浩浩荡荡”强调了扬子江气势非凡,

( 广阔无垠 )的牧场——“广阔无垠”则表现了牧场的广大无边。

㈡四季如何改变,这样描写有何好处?

色彩的改变春,红 夏 青 秋 黄 冬 白

㈢可重点分析四季景色,如朗读,读完请大家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所选四季之景,看出其匠心。他所选之景是很精心的。如:

春:虫鸣草色; 夏:清晨汲水; 秋:红果斑叶; 冬:冰下雪莲。

㈣分析黄果树瀑布的描写,体会妙处

第32——33段写的是黄果树瀑布,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而且长短句交错,对瀑布的雄壮宏伟的气势,奔腾冲激的力量,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既绘声又绘形且绘色,既有修辞美,又有结构美。

㈤分析第35——36段:

小溪流“冲击着涯岸奔向大海”,象征了祖国的儿女在成长过程中追逐理想的过程;群山目送水波远去,写出了祖国对儿女的期待与美好祝愿;流水化作羽云了望故乡,则写出了祖国儿女对祖国的依恋。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对主题的升华。这段话体现了文章的意韵美。

㈥本文的特点:(题见课本第十七页,答案见教参第二十三页)

铺陈,多角度全景式的描写。

在铺陈的过程中,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大家可以更真切的体会到作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款款深情;时而面带微笑,时而表情凝重。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第一人称的口吻。

三、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理解“祖国”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祖国,不仅代表着这个地域的自然特点、气候特征,还有着人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作为祖国的一分子,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还有着传承这种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祖国,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森林是她的长发,湖泊是她的眼睛,高山是她的乳房,河流是她的甘甜的乳汁。我们受到了她的哺育、滋养,明天,我们要回报我们的母亲——祖国!

四、 拓展训练

1、仿写:

仿照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的形式,为“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容颜”续写后面的话

2.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不久,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抱吻着每一个树梢,发出金色的笑。

①这小段文字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拟人

②请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以“夏日的风”为写作对象写一段话。

夏日的风像一个淘气的小孩,一会儿神清气爽,送来凉风习习,轻抚着我们的脸,一会儿满脸杀气腾腾,掀翻了瓦房的顶,拔起了大树的根,一会儿又扭着腰肢和杨柳冒跳起了伦巴

夏日的风耍起了野,见谁不顺眼就与谁作对,这不,它跟王大叔结仇,寻找时机,狠狠在年报复了一番,把王大叔辛辛苦苦搭起的大棚撞翻了身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祖国山川颂》教案19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