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目标与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预习与质疑】
1.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等。
●背景简介: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文体简介: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2.口译全文,并在原文中就下列方面做好标记。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重要的实词、虚词
●难点与疑点
3.在反复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空缺处。
第1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第2段:作者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与“五人”的死后之“皦皦”作对比,引出“独五人之曒曒”的问题,从而引入下文。
第3段:此段可分两层。
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写其“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写其“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写其“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表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
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第4段:写五人的从容就义和苏州民众为他们收殓修墓的情况。这一段有一处细节描写“然五人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写出了五义士临难不苟、从容自若的神情。
第5段:先用对比手法,将“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与“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作对比,揭露缙绅的卑鄙无耻,然后指出五人之死的政治影响——“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可谓非五人之力”。
第6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先是将“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的从容就死作比,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然后以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第7段:点出倡议安葬五人的贤士大夫的姓名。
【探究与对话】
4.文章为什么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的姓名?
【明确】“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时,不单写五人,而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从而十分有力地反衬出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同时,作者直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出他们的姓名。正是把他们作为“吴之民”的代表,大书而特书,并用“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一句,与首段“墓而葬”相照应。其赞扬之意,自然溢于言外。
5.课文三、四段讲五人死难的过程。如果删去“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这句话,将两段合为一段,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句话在文中有三个作用:其一,紧扣题且《五人墓碑记》,突出题意。其二,同第一段修墓缘起的叙述和第二段修墓意义的记述相呼应。加强前后联系。其三,第三段是叙述苏州市民中的反阉党暴动的全面情况。第四段是重点叙述苏州市民中五人慷慨就义和“贤士大夫”收尸情况的。这句话写在第三段的最后,可以小结第三段。并使全面叙述和重点叙述两个段落之间区分清楚。
【积累与运用】
□辨形正音
蓼洲( ) 被逮( ) 皦皦( ) 赀财( ) 抶而仆之( )
缇骑( ) 溷藩( ) 傫然( ) 詈之( ) 投缳道路( )
猝发( ) 赠谥( ) 逡巡( ) 户牖( ) 五人之脰( )
逆阉( ) 矫诏( ) 佯狂( ) 扼腕( ) 暴于朝廷( )
社稷( ) 匹夫( ) 缙绅( ) 冏卿( ) 蹈死不顾( )
□素材积累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天启六年(1626年),宦党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发生暴动。后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个人被杀。经此事后,魏党不敢再有株治。
角度点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舍生取义,义薄云天。
●张溥是我国明代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五人墓碑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就出于他的笔下。张溥有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又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七次,把这篇文章就背熟了。因而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名为《七录斋集》。
角度点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功是由勤奋换来的。
□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单独解释加点的词的用法或意义,并指出句中所包含的特殊文言现象。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③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④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⑤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⑥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⑦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⑧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⑨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⑩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⑾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⑿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⒀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⒁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古今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同 ,意为
2.夫十有一月之中, 同 ,意为
3.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同 ,意为
4.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 ,意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意为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意为
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意为
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意为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意为
6.吴之民方痛心焉 意为
●找出下列句的词类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和意义。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4.缇骑按剑而前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7.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8.不敢复有株治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9.不能容于远近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10.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11.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12.安能屈豪杰之流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1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14.亦以明死生之大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15.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是 词活用为 词,意为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谁为哀者?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按“为谁哀者?”顺序译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之”是提宾标志,按“捕钩党于天下遍”顺序译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应按“能不易其志之缙绅”顺序翻译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7.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8.不能容于远近
9.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
10.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11.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1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非,否定判断
17.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副词表判断
18.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19.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五人墓碑记》导学案6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