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北方 | 课 型 | 新授课 | |
课 时 | 一课时 | 教 具 | 多媒体 | |
教学目标 | 知识点 | 理解诗中的意象。 | ||
能力点 | 把握诗歌的节奏,提升朗读水平。 | |||
教育点 |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 |||
重难点 | 1.把握意象。 2.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 |||
教学过程 一、回扣专题,激趣导入 1.导入语: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祖国东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有广阔无垠的青青牧场,北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每一寸土地都上演着迥异的风景。银装素裹的北方,小雨润如酥的江南,每一位诗人又通过自己的心灵演绎了别致的精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艾青的世界感受特殊的北方。(PPT展示不同的风景图片) 2.展示课题与学习目标(ppt展示) (1)理解诗中的意象。 (2)反复诵读, 理解作者对北方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3.重点词语积累(ppt展示) 生读 (1)生字词 科尔沁(qìn) 颓垣(yuán) 荒冢(zhǒng) 惶乱(huáng) 笳笛(jiā) 瘦瘠(jí) 骸骨(hái) 淳朴(chún) (2)多音字 混浊(hùn) 混水摸鱼(hún) 挣扎(zhá) 扎根(zhā) 挣扎(zhēng) 挣钱(zhèng) 教师补充相关注意地方。 整体感知,诵读品味 听录音,心里跟读。 学生齐读。 分组接力朗读(1、2组第一节,3、4组第二节,5、6组第三节,7、8组第四节,9组点评) 教师朗读指导。(注意节奏“/”表示短停顿,“//”表示长停顿,“.”表示重读。 以第二节的部分内容为例: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阴蔽天的南方去了…… 三、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师:(ppt展示)通过朗诵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笔下的北方有着别样的韵味,那么诗人所描绘的北方是何种色调呢?又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这种色调的? 老师指导意象的界定: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展示:生1—-北方是一片暗淡的灰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塞外吹来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生2–北方是荒凉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枯干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灰暗的天幕、惶乱的雁群。 生3–北方是悲哀的,诗人描写的意象有混浊的黄河。 (PPT展示)荒漠的原野、塞外出来的沙漠风、惶乱的雁群的图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能够把握住意象的定义去寻找诗中表现暗淡色调的物象,那么银装素裹的北方为何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暗淡调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感想。 生1:诗人被当时的环境感染,心中满满的都是对战争的憎恨 以及对祖国的哀叹。 生2:诗人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到处充满了暗淡。 师: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中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北方是当时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一个缩影。 结合时代背景,前面三节出现的意象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战火下的事物,如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可以象征弥漫的硝烟,惶乱的雁群可以象征惊慌失措的人群。当然这些意象也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能是两者的合并体。大象无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心去感受意象而不是用眼睛发现意象。 2.师:(ppt展示)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苍凉、灰暗,第四节是否依旧在延续这种暗淡,在这一节诗人又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生1:写了祖先奋斗拼搏的历史,他们沉浸在大漠的黄昏中踏着古老的黄土层,写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感。 生2:这一节写了祖国为保卫国与自然殊死搏斗,用淳朴的言语和广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最艰苦和古老的名族, 歌颂了祖国的坚强。 师:很好,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三次反复吟诵“我爱这悲哀的国土”来抒发感情,这与前面三节的描写有所差异。 师:诗人通过描写祖先的拼搏奋斗史写出了祖国的自强不息。那么诗人在前三节苍凉的基调塑造了一个暗淡的北方第四节却抒发了对悲哀祖国的爱,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形式上收到了反衬的效果 内容上通过前面的铺陈渲染更能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师指导:做诗歌或者散文写作效果这一类题目时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课堂拓展,能力提升 (PPT展示)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北方》是一致的,诗中写了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被暴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等意象。结合背景,以鸟喻人,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教师指导:注意把握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师: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艾青用他的心书写了自己的特殊的爱国情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艾青的浓浓爱国情。 2.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语文》相关练习。 七、板书设计 (ppt展示) 八、教后附记 通过反复吟诵诗歌,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了荒凉、阴郁的北方意象,体会艾青别样的爱国情感,同时升华了自己的爱国理念。痛之切,爱之深,在反衬的写作手法下把握了意象的象征含义。 九、设计亮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文通过反复朗诵品味意象,没有将意象具体化,让学生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自己组建的意境中继而体会诗人特殊的爱国情感。 | 。 |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北方》教案教学设计7(表格式)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