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师说》仍是必读课文保留并且精读《师说》是有道理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师说》是其宣言性的典范作品韩愈同时作为政治家,《师说》对社会时弊的批判深刻非凡,他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即使到一千余年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韩愈的深刻思想所折服当然,对于高一语文教学来说,《师说》对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贡献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是文章分析解读的背景我们分析课文,在解读文言词句之后,必须把握的是作为“说”的文体,即议论的艺术其论证方法、结构技巧、丰富的语气表达,才是学习的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并通过诵读,领悟古文运动领袖的语言才华、作文主张基于此,一般教师教学与赏析的重点在前面四节,认为结尾一节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仅仅说明写作的缘起,有如一篇文章之后的后记或跋这或许不无道理本人通过多次教学,终于另有新的领悟我认为不能忽略或轻视《师说》的结尾,而应该深究其在“达意”与“结构”上的重要作用从某一视角来看,文尾才是《师说》的“文眼”,忽略了这一“文眼”,则全文有如未点睛之龙,仅仅形似而已,缺乏飞动的神韵了
诚然,《师说》前三节已完成了对“师”的定义,对“孰能无惑”的推论,对“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与“耻学于师”的批判,概定了“师”的作用、职责范围、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颇有见地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完成了他对“从师”这一社会问题的思想表述就一篇议论文而言,先提出问题,进行正面论述,得出论点;再分析问题,批判时弊,使用对比论证,逐层深入,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剖析,肯定与否定,观点鲜明其间从“嗟乎”到“呜呼”,表达了韩愈的悲愤,感情强烈而真挚他是在以一颗炽热的心关爱当代社会的前提下,对社会时弊进行批判的论证逻辑严密,层次清晰但当时年纪尚轻的韩愈,犹恐读者未能信服,搬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作事实证据,“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并引述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作理论论据这一层议论,将“师道”递进到真理的高度,使人不得不信,从师学习,“道之所存”乃“师之所存”,千古一理谁违反了,都是“惑矣”而此,才再次得出结论,完成对“师道”的论述文章论说充分,结构完整,无可挑剔
而作者文意未尽,文尾补叙二言,“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一般分析文章或者教师教学都认为,此节文字说明了作文缘起,鼓励自己的学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有文章分析道,“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如此分析,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必定不能明了韩愈的本意,也看低了韩愈这位年轻气盛的社会批评家和文学改革家我认为应该继续深入剖析,挖掘出以下“达意”与“结构”上的深层含义
一、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全文最重要的论据,在结构上,是对前文论述的再递进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对“今之众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虽然完成了论述,但也许还会有人诘问,古之圣人毕竟是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如此未必就错而李蟠作为一个活人以“好古文”“学于余”作证,这一“人证”威力无穷,足以让任何反诘者哑口无言我们分析《师说》的论证层次,论证方法,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也是“惑矣”
二、提出“李氏子蟠”的学习问题,是真正明确全文的主旨韩愈真正要表述的观点并不在前文,而恰恰在于此前文无论是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还是批判“耻学于师”的时弊,都不是韩愈要宣言的核心内容请问,“道之所存”,什么“道”?“从而师之”,从谁而“师”?“师之”的内容是什么?前文没有表明,而恰恰在看似附言的文尾表述得十二分清晰什么“道”?“古道”!从谁而师?“好古文”乃其一,“学于余”乃其二!“师之”的内容是什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还有如何学习呢?一要“不拘于时”,二要“好”,三要“通习之”韩愈解答这些问题才是立意作文的核心这并不是因为李蟠是韩愈的得意门生,挟私爱一“嘉”一“贻”的事
三、对“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的宣言性典范作品的解读,不能放弃深度、高度和广度作为《师说》一文,由“古之学者必有师”起笔,江河直下,气势非凡韩愈讨论的“师”,是广泛的,深刻的,博大的我们必须知其人,识其世,明其意,读其文有唐一代,韩愈不可能是一个专于作文技巧的专业作家,也不是囿于书斋的教书先生他首先是一个关注社会,企图变革社会的政治家、改革家这是今天读者解析《师说》必须站到的高度《师说》一文,重要的是它的政论色彩,其次才是文思语气文学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问题说清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关注社会的热情、剖析社会问题的力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透彻审美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教书即育人
四、“年十七”,也是必须加以分析的重要话题《师说》一文,举出“李氏子蟠,年十七”,年龄与他的学习成绩同时成为“从师”的证据李蟠可谓少有大志,学习得法,成绩优异“不拘于时”是其独立的人格学生的个性问题、品格问题、意志力问题,都是教育学的重要论题而作为论据,李蟠的学习正好反讽了“彼与彼年相若也”“小学而大遗”等时弊,印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不妨以为韩愈不仅高兴于自己是优秀学子李蟠的>李蟠的老师,这当仁不让;而李蟠以现有的学问修养,难道不是“今之众人”的老师吗?这也当仁不让“年十七”,我们正可以抓住这一点,教育激励我们的学生,专注而科学地学习,学而不厌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师说 》结尾的教学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