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1.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课文导学:

(1)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2)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也有人分析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画龙点睛,这个“泪”字就相当于那个“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清代有人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世传王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快快行,车儿快快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痛

(3)赏析第二部分:

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②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4)赏析第三部分:

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5)赏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6)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习目的]

1.理解剧本的主题。

2.品味作品的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戏剧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城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敦谋生。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2.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有世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一天,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戴上假面具去参加。舞会上,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但经过化装的罗密欧还是被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起来。舞会结束后,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想再看看朱丽叶。朱丽叶此时正好站在阳台上,喃喃自语,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罗密欧十分激动,也向他倾吐衷肠。直到天亮,俩人才依依惜别。第二天,罗密欧把二人的感情告诉了修道院的劳伦斯长老。长老表示支持,并暗中主持婚礼,希望借此结束两家的宿怨。结婚的当天中午,罗密欧和朋友班伏里奥、茂丘西奥在大街上与提伯尔特相遇,发生冲突,茂丘西奥被刺死。罗密欧忍无可忍,也拔剑刺死了提伯尔特。这使两家的仇恨更加激化,罗密欧也因此遭放逐。罗密欧走后不久,凯普莱特就逼迫朱丽叶与帕里斯伯爵结婚。朱丽叶焦急万分,请求劳伦斯长老帮助。长老急中生智,一面让朱丽叶在婚前的夜晚服下他的假死药,一面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让他适时赶来带走朱丽叶。朱丽叶依计行事,可是送信的人却没有如期找到罗密欧。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悲痛欲绝,匆匆回到维洛那城,来到朱丽叶的墓地。节选的部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领悟鉴赏:

1.领悟重点

(1)该剧主要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表达了作者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她爱上罗密欧后,爱情灼热的火焰在她身上立刻变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她变得大胆起来了,再也不是俯首帖耳,唯父母之命是听的闺秀了。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抛弃了少女的矜持,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断的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的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生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敢于反抗封建制度,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2)如何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表白?

提示: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自名门贵族,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当他们相爱后,立刻有了一股无穷的力量,敢于冒着极大的危险而偷偷相会,这次相会是偶然的。但从感情发展的趋势看,又是必然的。

当这对相爱的人见面之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再也顾不上封建势力和封建伦理观念,他们大胆追求爱情,向对方互诉衷情。他们的表白是热烈而真挚的,是纯真而果敢的。这正体现了他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未来的人文主义思想。

(3)在该剧的结尾处,罗密欧说愿意做朱丽叶用丝线牵拉的鸟儿。该怎样理解?

提示:罗密欧敢于冒着极大的危险去见朱丽叶,足见他对朱丽叶的爱慕之切和思念之深,在罗密欧的心目中,朱丽叶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处于情感高峰上的恋人都心甘情愿地失去自我,把自己完全地融进对方的身体和灵魂里去。这种融会不是自由的丧失,而且获得最大的自由。

2.剖析难点

怎样理解该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提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反对封建思想,赞美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却难成眷属。面对伦理观念的重重阻隔,他们秘密相会,互诉衷情,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成为封建秩序的叛逆者。特别是该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着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传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胜利。

3.鉴赏艺术

如何理解该剧的语言特点?

提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诗剧。节选部分较好地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诗化、散文化的语言特点。

剧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明、形象、生动,音韵和谐,是诗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太阳”“大海”“鲜花”等比喻朱丽叶,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来说,既显得生动,又富有意蕴。再如文中朱丽叶与罗密欧的爱情表白,热情洋溢,音韵和谐,犹如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而罗密欧在临别时对朱丽叶的祝福简直就是一首抒情诗了。

【模拟试题】

《长亭送别》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玉骢(cōng)萋迷(qī)脱布衫(shān)恓恓惶惶(qī)

B.弃掷(zhì)谂知(shěn)小梁州(liáng)淡烟暮霭(ǎi)

C.玉醅(péi)罗帏(wěi)满庭芳(fāng)杯盘狼藉(jí)

D.蹙眉(cù)揾做(wěn)上小楼(lóu)蜗角虚名(wō)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暖溶溶的玉醅,白冷冷似水

C.伯劳东去雁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昨霄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B.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趁路程节饮食(赶)

C.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也和着)

4.对【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界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5.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6.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容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二、简答题

7.阅读下面曲词,按要求选取原句。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1)从【四边静】中选出与【滚绣球】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一句相呼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四边静】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耍孩儿】中选出与【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耍孩儿】中用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按要求填空。

(1)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_____________的传奇小说_______________,但其中的张生是负情薄幸的风流才子,莺莺是个甘遭遗弃、逆来顺受的千金小姐。直到金代,______________的诸宫调《西厢记》才对故事情节作了较大的改动,变悲剧为喜剧,_________的主题始得确立。

(2)“碧云天,黄花地”化用_______________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案齐眉”是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_的典故。

(4)“蜗角虚名”的典故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青衫”出自___________的诗《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

(6)“伯劳东去燕西飞”出于乐府诗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9.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崔莺莺夜听琴(选曲)

【混江龙】①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满庭芳】②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注:①【混江龙】一曲,莺莺唱。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时当暮春时节,心中十分烦恼。②【满庭芳】一曲,红娘唱。张生解普救寺之围后,老夫人令红娘招张生赴宴。张生以为老夫人将践约许亲,乃“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张生的迫不及待受到红娘的善意调侃。

(1)试说明两段唱词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2)试比较两支曲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红云:姐姐,你看那月阑,明日敢有风也。

莺云: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

【小桃红】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做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1)潇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牙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冗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结丝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鹤唳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莺莺与红娘的对白中“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两句话,十个字反映了她怎样的内心情绪?

12.后三支曲子是莺莺听琴后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请简要分析。

13.下列句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玉容深锁绣帏中”的“玉容”是莺莺的自称,是从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两句诗演化而来。

B.“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一句摹写了悲壮的琴声,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所描写的琵琶声是一致的。

C.这套曲子用比喻的手法摹写琴声,与《琵琶行》中写琵琶的声响有异曲同工之妙。

D.莺莺刚开始听琴时并不知是张生所弹,所以去猜测和寻找,后来终于听出是张生的琴声,激动不已,这说明莺莺才是张生的真正知音。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骄横(hènɡ)窥伺(sì)

吞噬(shì)沸沸扬扬(fèi)

B.侍婢(bì)藏匿(nì)

阻挠(náo)惊心动魄(pò)

C.卓越(zhuó)憔悴(qiáo)

惩罚(chén)风烛残年(zhú)

D.感慨(kǎi)妨碍(fánɡ)

恐吓(hè)神色慌张(huā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翱翔荒诞不精翔实镂骨铭心

B.耷拉戮力同心洪荒杞人忧天

C.庇佑姑息养奸艳羡明查秋毫

D.抱负良晨美景储藏出奇制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后,为防止经济衰退,英国中央银行_________利率,并向金融部门注资,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

②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诸如英国、香港的绿色组织_________人们参与“绿色圣诞行动”,不寄或少寄贺卡,而代之以其他的问候方式。

③新建成的京广高速路将_________整个东部地区,成为南北运输的一条大动脉。

A.削减呼吁贯穿

B.减少倡议贯穿

C.削减倡议贯串

D.减少呼吁贯串

4.下列各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学教师参加教育师心自用,能突破某种思维定势,克服“高原现象”,从而登上创造的新台阶。

B.春运人流尚未散去,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公用电话区一带,一种屡试不爽的诈骗手法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C.想到那些一边高喊“为人民服务”,一边大肆用公款填饱自己酒囊饭袋的所谓公仆,他就气愤难抑。

D.不法商人昧着良心,制造大量“黑心棉”来坑害消费者,他们真是不名一钱,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短期内,外交人士希望通过对话使美国和欧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立场重新趋于一致。

B.许多患者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后,情绪低落,使患者失去了治疗信心,造成心理障碍,病情进一步恶化。

C.第一篇论文提出的杂质或缺陷引起的漫散射,即后来被称之为的“黄漫散射”。

D.自以军29日对阿拉法特所在的拉马拉开始大规模军事行动以来,该医院已经收到25具巴勒斯坦人的尸体,但仍有部分被以军打死的巴勒斯坦人仍然暴尸街头。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⑥便太浅显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②④⑥

7.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B.《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根据英国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剧本体现作者很浓的人文主义理想。

C.莎士比亚也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威尼斯商人》等都是著名的诗篇。

D.戏剧按矛盾冲突性质可分为悲剧、戏剧、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两部作品属于悲剧;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这两部作品又属于话剧。

8.下列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长亭送别》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朱丽叶“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宣言与崔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看法实际上殊途同归,两人都将恋人间的真心相爱看得比身份地位、富贵名利重要的多。

B.罗密欧用“朱丽叶就是太阳”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朱丽叶的美貌,真实刻画出初恋时仰慕的心理;而《长亭送别》则用“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这样的细节来渲染分离的伤感。

C.《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比喻和联想大多激情磅礴,是主人公大胆直接的倾诉;《长亭送别》则善于化用前人诗词,烘托离别氛围,尤其是崔莺莺的唱词显得伤感而富于深情。

D.后人将完美的爱情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是因为他们抛弃门户之见,以真爱为结合的根本条件并甘愿牺牲自己,使《西厢记》这样“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世俗爱情为之失色。

二、阅读部分

(一)课本所入选的这一场简称“阳台会”,主要描写了罗密欧在凯普莱特花园里与朱丽叶幽会的情景,这场戏历被公认为描写爱情的经典而广为流传。

(1)节选的这场戏非常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请举例说明。

(2)莎士比亚将十四行诗与剧情充分揉和,且在这首美丽的抒情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并说说这样的用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样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帕里斯我不听你这种鬼话;你是一个罪犯,我要逮捕你。

罗密欧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二人格斗)

侍童哎哟,主啊!他们打起来了,我去叫巡逻的人来!(下)

帕里斯(倒下)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死)

罗密欧好,我愿意成全你的志愿。让我瞧瞧他的脸:啊,茂丘西奥的亲戚,尊贵的帕里斯伯爵!当我们一路上骑马而来的时候,我的仆人曾经对我说过几句话,那时我因为心绪烦乱,没有听得进去。他说些什么?好像他告诉我说帕里斯本来预备娶朱丽叶为妻。他不是这样说吗?还是我做过这样的梦?或者是我神经错乱,听见他说起朱丽叶的名字,所以发生了这种幻想?啊!把你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一个坟墓吗?啊,不!被杀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将帕里斯放入墓中)人们临死的时候,往往反会觉得心中愉快,旁观的人便说这是死前的一阵回光返照。啊!这也就是我的回光返照吗?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

原谅我吧,兄弟!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厄运的束缚。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饮药)啊!卖药的人果然没有骗我,药性很快地发作了。我就这样在这一吻中死去。

1.画横线句子中“把你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怎样理解?

2.文中“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罗密欧怎样的心情?

3.下面是对文段的解说和分析,选出不合理的一项()

A.罗密欧与帕里斯格斗之后,准备殉情前的一段独白,充分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和性格。

B.作者借罗密欧之口,把朱丽叶的坟墓比作“灯塔”和“华堂”,寄托了作者很浓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文主义理想。

C.“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充分暗示了新生力量在同旧势力作斗争时,付出的代价是艰辛和苦涩的。

D.罗密欧的这段独白是充满着快乐,同时又是充满着矛盾的,这正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结果。

【试题答案】

《长亭送别》

一、1.B(A.恓恓惶惶xī;C.玉醅pēi;D.揾做wèn。)

2.A(B.冷冷—泠泠;C.雁—燕;D.霄—宵。)

3.D(也合着:也算是。)

4.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5.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6.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二、7.(1)落日山横翠 (2)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3)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8.(1)元稹 《莺莺传》 董解元 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

(2)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3)汉 梁鸿

(4)《庄子·则阳》

(5)白居易 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9.(1)【混江龙】一曲,莺莺大胆表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前六句写伤春,“落红”、“池塘”、飞蝶、燕子这些物象,引起莺莺年华易逝的感触。后四句写伤情,“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写崔、张情思绵绵却又如隔天涯,引起了莺莺的埋怨、怅恨。【满庭芳】一曲,活画出张生的“酸丁”模样。红娘送张生“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两个雅号,十分有趣。张生的“打扮”,“额颅”揩净,“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活生生写出了这位“酸丁”的酸态。同时也写出了红娘的俏皮性格。红娘是要欲成其事的,红娘对张生的奚落折射出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使这个“傻角”(红娘语)显得可笑又可爱。

(2)【混江龙】一曲,典雅含蓄。“落红”句,寄寓着莺莺对妙龄易逝的感慨。翅沾飞絮的彩蝶、口衔香泥的燕子引发了莺莺的惜春情绪。“春心”则是莺莺渴望爱情的隐语。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莺莺不可能与意中人自由交往,以致金粉香消精神消减。全曲借景言愁景真情切语句雅丽。【满庭芳】一曲,幽默风趣。红娘眼中的张生,酸傻与忠厚相连,呆气与痴情并存。红娘一方面热情地作“撮合山”,一方面又要对张生的痴呆予以嘲弄。红娘绘声绘色的唱曲,融宋元口语成分于曲词之中,具有“本色当行”特色。两段唱词的安排,与莺莺、红娘的身份、教养、个性完全吻合。

三、(一)10.(1)风雨抚动竹子的响声。(2)象牙装饰的尺子。(3)刀枪相击声。(4)指弹琴。(5)仙鹤在空中长鸣。

11.红娘一句普通的话,让莺莺不自觉地把“风”“月”联系起来,作为爱情的同义词理解,表现内心沉重的失落的情感。

12.莺莺不知是何声响,又不知来自何方,于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声源,既而又从周围景物找,又往远处想,最后确定声音来自西厢。

13.D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一、1.解析:惩罚(chénɡ)。

答案:C

2.解析:A.荒诞不经;C.明察秋毫;D.良辰美景。

答案:B

3.解析:“削减”:从已定的数目中减去。从搭配看,①句宜用“削减”好。“呼吁”:向个人或社会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从语境看,②句用“呼吁”为好。“贯穿”:连通。从文意看,③句用“贯穿”好。

答案:A

4.解析:A.“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用在教师继续教育上不恰当。C.“酒囊饭袋”比喻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人,不是指肠胃。D.“不名一钱”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都没有。

答案:B

5.解析:B项结构混乱且不合逻辑;C项成分残缺,“被称之为”后缺宾语;D项重复赘余,“仍”与“仍然”重复。

答案:A

6.解析:从前后连贯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而句④能。从音节和谐的角度看,能和“却似天成”句中的“成”押韵的有首句的“营”、句①中的“成”、句④中的“整”和句⑤中的“症”。

答案:B

7.解析:A.《罗密欧与朱丽叶》应该为《麦克白》;B.《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正剧;C.《威尼斯商人》是剧本。

答案:D

8.D

二、(一)(1)如:美丽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朦胧的夜色、温暖的晨曦等

(2)如:比喻、拟人“美丽的太阳”、“最灿烂的星”、“妒忌的月亮”、“惨绿色的道袍”等比喻朱丽叶的美丽,赞美伟大的爱情,表达对家族世仇、封建婚姻的憎恶和反抗。多处采用排比、对比,表现对爱情的追求。

(二)

1.说明罗密欧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帕里斯都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2.比喻;表现了他同封建势力作殊死斗争,勇于献身的决心。

3.D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