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阳 轶 事 传 说 白 剑

(一)民 间 传 说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后裔繁衍,世居洛阳。白居易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居易后裔对先祖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一、神鹿引路 ?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居易家族百余人,各奔他乡谋生,白公三十二代裔孙介、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阳。介公归洛后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免费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答道:“若非白氏先人开凿八节滩,吾当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文公之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拜祖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祖显灵,遣神鹿引路而来。”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见祖茔如此残状,心情沉重,决意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二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 ?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驻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吴,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惨重,军心混乱。冯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文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顺利攻克洛阳,日后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破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大将军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叩拜:“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为公修墓。”待冯大将军抬起头时,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

三、白牡丹 ?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朵朵白云,把琵琶峰装扮得分外娆娆。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践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冻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与红梅争艳,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白公《白牡丹》诗:“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植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

在洛阳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代,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香山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摸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上。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的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文武百官,无人敢言。白居易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当知罪不赦?”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公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上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填于“口”字中间,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居易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居易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造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焉!?

忠 州 民 间 故 事 周康杰 等

一、香山蜜饼 周康杰 搜集整理

“香山蜜饼”是四川省忠县的传统名点。此饼用小麦面粉、蜂糖、香油等制作,经烘烤而成。形如圆月,厚寸许;色似桔黄,油亮亮。质疏松泡酥,味甜腻隽永,香气浓郁,营养丰富。相传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创制的。不仅他自已吃,而且还寄给在万州当刺史的好朋友杨八使君品尝。寄饼时还写了一首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那时,忠州人不会作发面加糖的烤饼。只有一家姓巴的老婆婆会做死面烤饼。由于不大好吃,生意总是不好。一年,白居易在中秋节前几天路过这个小饼店,见门可罗雀,店内冷清,一派萧条景象。他进店去买了一个饼子,给了十个饼的钱,转身就大步流星走出店外。等巴老婆婆追出店门看时,白居易的背影已消失在人群中。

第二天,白居易叫人送给巴老婆婆两个纸包。送东西的人说道:“一个纸包是‘托窖面’(即发酵母面),你把它放在缸里和好面粉,等发‘长’了;再加蜂糖揉匀,用麻油浇锅,烘烤成饼。”说完就快步走了。巴老婆婆听得出神,正要问是谁送的,那人已不见影子了。巴老婆婆打开两个纸包一看,一个纸包是一个黄亮亮的烤饼,音气扑鼻。她用手掰了一点放在嘴里品品味,知道里面有蜂糖,是用麻油烘烤出来的。巴老婆婆看了这两个纸包,就明白送饼人的意思了。她高兴得泪水满眶,心想:“世间还有这样好的人!”

巴老婆婆把烤饼的原料准备齐全,又把“托窖面”放到面缸里,再用面粉和好。半夜三更时,面粉已发了,巴老婆婆照着送饼人说的方法,先把面揉好,然后放进蜂糖,再揉均匀,做成圆饼放在麻油锅里烘烤。一连烤了几锅都不成功,不是烤焦了,就是没有完全烤熟。巴老婆婆不灰心,继续再烤一锅。由于太疲劳,她依着灶台打起瞌睡来了。……忽然一个老头站在灶门前,用火钳在灶里舞动着,仿佛在调节灶火的大小。一会儿又用鼻子闻锅里冒出的气味。饼子快要烤熟时,老头捋着胡须笑嘻嘻地对巴老婆婆喊道:“快起锅,烤好了!”巴老婆婆猛然惊醒。急忙揭开锅盖,铲起饼子。一看,饼子不糊不生,黄亮亮油灿灿,香气四溢。巴老婆婆抬起头来看灶前的老头,可连影子也没有了,只有明亮的月光从窗眼里射进锅台上。巴老婆婆如梦初醒,此后,每一锅饼子都烤得很成功。

中秋节前一天,巴老婆婆把店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新烤的蜜饼摆在货柜里。饼香飘出门外,过往行人随香气寻进店来,看见这样香的烤饼,都争先恐后购买,有的甚至买了七、八个。小店子挤满了人,不一会儿就把所有的蜜饼卖光了。

此时,有个恶霸牛蛮子,闻讯赶来买饼子,可一个也没有买到。牛蛮子怒气冲冲地喝叱道:“老婆子,有饼子给老子端来,没有饼子到我家去烤。”巴老婆婆白了牛蛮子一眼说:“饼子卖完了,我的柴门要人守,老婆婆不去攀高门。”牛蛮子恼羞成怒吼道:“好个鬼老婆子,敬酒不吃吃罚酒。弟兄们,给我搜!”一帮如狼似虎的狗奴才把店子通通搜了一遍,只搜出了的个缺边饼子。牛蛮子拿起这个饼子一看,不由一怔:这是白居易最喜欢吃的蜜饼,我曾偷偷地看见过,很多人还不知道,怎么从老婆子店里钻出一个来了?他恶声恶气地问道:“老婆婆,这个饼子是哪里弄来的?”巴老婆婆斜他一眼说:“是一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快还给我。”牛蛮子发狂地喝道:“死老婆子,你好大的胆子。这是堂堂州府太爷的家珍美食,你却偷窃许多来卖了,真是罪该万死。来人呀!把老婆子捆到官府问罪。”几个狗奴才用麻绳把巴老婆婆捆扎起,推着往前走。巴老婆婆理直气壮地说道:“我人穷志不穷。从未偷鸡摸狗。那个饼子是一个好心人送给我的。还我的饼子,还我的……”几个狗奴才不由分说,连推带拖地把巴老婆婆拉到牛家大院。牛蛮子喝退了几个狗 奴才,亲自给巴老婆婆解了绳子。嘻皮笑脸地说:“巴老太婆,今天把你委屈了,请你多多包涵。请你到我府,帮我烤几锅蜜饼,中秋节好款待客人。”巴老婆婆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抬手向牛蛮子脸上“啪!啪!”打了两个响亮的耳光。牛蛮子被打得火星直冒,脸上的横肉抽搐几下,用手捂着脸歇斯底里嚎叫:“快来人哪!给我狠狠地打。哼!真是活得不耐烦了。”把巴老婆婆打得皮开肉绽,然后又强迫她烤饼,可巴老婆婆死也不给牛蛮子烤饼子。

中秋节下午,白居易闻知巴老婆婆被牛蛮子捆走了,急忙差人把巴老婆婆和牛蛮子传到州府。这二人进了州府一看,白居易正在烘烤蜜饼。牛蛮子来个恶人先告状:“白大人,这个老婆子偷了您的家珍美食蜜饼儿,卖了许多。我要拿她归案,她却百般抵赖。”说着从包里掏出缺一点的蜜饼,恭恭敬敬地呈给白居易说:“白大人,这是证据。”

白居易接过蜜饼,瞪了牛蛮子一眼。一言不发,从锅里取出一个蜜饼,并排放在一起。老婆婆一看这两个蜜饼,真象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完全一样。呵!原来多给我钱的是白公,送饼子的也是白公,在梦中指点烤饼的仍然是白公。激动得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滚。白居易叫她坐下有话慢慢讲。巴老婆婆愤怒地指着牛蛮子说:“牛蛮子,你仗着有钱有势,连我这个孤老婆子也不放过,诬良为盗,毒打良民。请白大人作主,为小民伸冤!”说完把周身的鞭伤给白居易看。白居易一见,不由得怒发冲冠,吩咐左右立刻升堂审问牛蛮子。牛蛮子一听要审问他,吓得魂不附体,象一堆烂泥瘫软在公堂上。白居易审问清楚,喝令差役把他拖下去,狠狠地打了三十大板,逐出府去。

从此,巴才能婆婆就专门烘烤蜜饼卖,并越做越好。因白居易别号“香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此饼取名为“香山蜜饼”,并在蜜饼上凸印上这四个大字。临近中秋节,每个斋铺(即糖果糕点铺)都堆放得满满的,全城都充满了香山蜜饼的浓香气味,忠州成了有名的蜜饼香城。许多路过忠州的客人,都要买些香山蜜饼作为礼品,馈赠亲戚朋友。到了宋朝,香山蜜饼与当时全国最出名的食品“东坡肉”和“元修菜”齐名。每逢中秋节,忠州人民都要设蜜饼香案,敬月尝饼,深切怀念大诗人白居易。

二、丰都治鬼 冉红 搜集整理

白居易在忠州作刺史的时候,丰都是忠州管辖的一个县。这儿经常传出闹鬼的事。有一次闹得特别厉害,据说鬼神要降灾收拾丰都百姓,人们必须买一张天子殿出的“路引”作护身符准备去阴间见阎罗王。天子殿的不法和尚、地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串通一起,借卖“路引”勒索百姓。一张“路引”价钱昂贵,百姓为攒钱买“路引”,不吃不喝,卖粮卖帛,闹得许多人家断炊,妻哭儿号,鸡犬不宁。白居易闻讯,心中深感不安。他本来不相信什么鬼神,但听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关系着广大百姓的疾苦,于是决定微服去丰都察访,看个究竟。

白居易到丰都后,先到鬼门关探察。只见那里人山人海,人都朝一个地方攒动,拥挤不堪。寺内一尊泥塑判官,头戴软翅纱帽,身披圆领皂袍,腰束宽边犀带,脚蹬歪头皂靴。左手持着“善恶簿 ”,右手执着“生死笔”,满脸狰狞凶神恶煞。白居易也挤进人群,才发现判官神象前摆着一张香案,正在出售什么,逢人卖一张,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白居易不知是何物,好奇发卖一张走出人堆,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张黄纸,上面印着大大的“路引”二字,他恍然大悟,这便是人们传说的能免除罪孽的护身符路引。

白居易再仔细端详,路引上还盖了三个大方的红印章。字迹模模糊糊,但可以看清楚,其中一个印是丰都 天子殿的,一个是丰都城隍庙的,一个是丰都县衙门的。

当白居易看到丰都县衙门的大印时,不禁一怔。他还以为自已眼睛花了,看错了,又睁大了眼睛细细看了一遍,确确实实是县衙门的大印。堂堂的县衙门竟干这种勾光,白居易不禁轻轻叹了一声。这时,一个披着一片破麻布的老人伸出一只手到他面前,哀求道:“先生,请施舍几个钱给我买路引吧,我已有两天没有进一粒饭了,没有钱买路引。”白居易回答说:“你既没有钱吃饭,何必买路引?”“那哪成,人人都说不买路引,就不能免去罪孽,死后去地狱也得受罪,不吃不喝也得买呀!”老人回答说。白居易听了老人这番话,心情更加沉重。他给老人施舍了钱,并劝导了几句,才慢步走出鬼门关。

白居易坐在山门外的石级上小歇。他看着路引上的县衙门印章愤愤道:“岂有此理!求神拜鬼,本是巫师道士的骗术,身为一方百姓父母的丰都县令,不引导百姓重农桑,勤耕作,走正道,却与巫师道士同流合污,把堂堂御赐官印和鬼印盖在一起,欺骗百姓,榨取百姓钱财,国法不容!”他把“路引”揣到怀里,这是丰都县令的罪证,定要惩办昏官,扶救百姓。

第二天,白居易脱去便服着官服,显出本州刺史巡视丰都的真实身份,来到县衙门。这时,县衙门正摆酒宴,县里的土豪劣绅、天子殿里的不法和尚正和县令聚集一堂,举杯庆贺这次卖“路引”赚了一大笔赃款。白居易看着一个个肥头大耳的人都喝得醉熏熏,大厅里杯盘狼藉,不由火从胸中冒,直想发作。得碍于面子,他只好忍住,只说来找县令查询公事。县令酒醉昏昏,后来明白是刺史来了,一个晴天霹雳,三魂吓掉两魂。他拱手哈腰站在刺史面前,唯唯诺诺迎候,不知说什么为好。

晚上,白居易果然找县令察问公事。他故作闲聊地问道:

“听说丰都闹鬼,百姓都争买天子殿的路引作护身符准备去阴间,是真的吗?”

“是!是是。”县官吞吞吐吐地应道。

“你见过鬼吗?信鬼吗?”白居易又问。

“下官并没有见过鬼,也不相信。”县令回答。

“既然没有见过鬼,也不相信鬼,那为什么给鬼开路引呢?”白居易又问。

“那是天子殿里的和尚们干的。下官不知。”县令回答。

白居易马上取出路引送到县令眼跟前,说:“这颗县衙门的公印为什么盖在这上面?”

县令一看白居易拿到一张路引,上面有县衙门的公印,立刻吓得脸色铁青,吱吱唔唔地说:“下官有罪,下官有罪!”原来,县官为了和天子殿里的和尚共分卖路引赃款,便把县衙门大印盖在路引上,万万没有想到竟被州刺史大人白居易发现了。他象一个被人抓住了手的贼,狼狈不堪。

白居易责令县老老实实招供了他勒索面姓的罪行,并把其他压榨百姓搜刮民指民膏、贪赃枉法的事也招供了。白居易令县官把卖路引勒索来的钱全部退还百姓,并依法对县官和天子殿里的不法和尚治了罪。丰都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称赞白居易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清官。

《长 恨 歌》轶 事 毛主席手书《长恨歌》

(北京)臧克家

毛主席高艺多能,这固然由于天才过人,实际上得力于勤学苦练。他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也是书法家,草书尤胜,卓尔不群,被誉为“毛泽东体”。不少人学习他的字,有的还开办展览,形体毕肖,可以乱真,他在给朋友的函件中,他自书诗词当中,有的删改涂抹,率真亲切,令人喜爱。

我欣赏毛主席的书法,风格别具。他学过张旭、怀素,但情调有所不同。字格与性格,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仿其体,可以形似,求其神似则大难矣。

半年前陕西周至县仙游寺文管所负责同志来访,他和我比较熟,几年前他曾来要我为周至县胜迹——仙游寺题写寺名,并为之写了一首五古。仙游寺,创于隋代,唐宋以来,著名文豪诗人,到此览胜,准备刻石立林,以垂永久。他此次前来,专为将毛主席手书《长恨歌》刻石,约我写跋语一事,说着,他把毛主席手书《长恨歌》展列于我的目前。我眼光注射,喜从心来!我听说过这个消息,恨未曾见!我仔细询问他从何处得到这件珍品?他一一向我道来。为寻求它,经过许多曲折,难以说述,最后从中央档案馆找到了田家英同志的这个复印件。另外,他还详谈了《长恨歌》产生的情况:白居易,元和元年,来做周至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作了诗。其中有句“曾于太白峰前过,数到仙游寺中来。”仙游寺,当时就是有名的胜迹。卢纶、吴道子、王勃、韩□、岑参、朱庆余、薛能、李商隐、苏轼、苏辙……等诗人、画家都曾前来览胜。这里距马嵬坡仅六十里,杨贵妃丧生五十年后,王质夫曾去游览凭吊过,归来后,陈鸿有感而作《长恨歌传》,劝白居易写首诗以咏这个人间尤物的悲惨下场。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诗篇——《长恨歌》,就在仙游寺里产生了。它不但为历代读者所喜爱,传诵,作者也很赏识它。在评价自己得意之作时,曾这样高吟过:“一曲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毛主席一定很欣赏这首“有风情”的佳作,所以亲手书而出之。

毛主席的这件珍品,世人罕见,长约一尺,宽八寸。字行疏朗,极富韵味。揣之以情,一定是公余闲暇,心不旁鹜,悠然挥毫,如水流注。因诗太长,未能终篇,始于“汉皇重色思倾国”,终于“惊破霓裳羽衣曲”。总十纸,二百二十四字。毛主席对文艺作品,另具只眼,不同凡俗。他既注重思想性,也重艺术性。他所书古诗词,也是百花齐放,古代诗人词客,千家万户,经毛主席濡墨书写,使诗、书成为双壁。有的同志或以毛主席手书《长恨歌》未成全壁憾:我则不然。缺隐之美,弥足珍贵。

毛泽东爱听《长恨歌》

郭金荣

凡是与毛泽东有过一些交往的人,无不知道毛泽东嗜书如命的特点。即使到了耄耋之年,这一癖好仍无丝毫改变。

据毛泽乐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跟书籍真是形影不离,在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的休息室里,甚至卫生间的小柜子上,都放着书。每当他要外出时,首先考虑的是要带些什么书,他经常是亲自拟个书目单,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便会根据书单所列,把书都备齐,给他带上。在火车上,在轮船上,他都不会间断他的读书活动。

晚年的毛泽东曾一度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视力极差,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戴眼镜费劲地去读,实在不行了,就让工作人员给他读。

自从眼病好了之后,视力有所恢复,他又开始大量读书。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读书成了他最大的乐趣。暮年的毛泽东几乎都是躺在床上读书,而且读到他认为精辟的地方,或是有不同看法的地方,他会立刻用笔作批注,因此,在他读过的许多本书上,都留下了圈圈点点的不少符号和不少文字。

毛泽东很喜欢读唐诗和宋词,他的床头的书柜上,总放着唐诗和宋词,他自己读累了,便有时让工作人员给他读。有一天,毛泽东又提出让工作人员读唐诗。小孟常常把自己读过多遍,因而是也比较熟悉的几首读给他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刚刚念完这首诗,毛泽东听了便连声称赞:“孟夫子(毛泽东习惯这样称呼小孟)读得好么,读得很有感情。这首诗虽短,可内容情深意长噢。”

原来,每次小孟读这首诗时,都读得太快,而且总是把“怆”的音读错,这次小孟特别注意读好些,便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毛泽东说着自己又高声背诵了一遍这首诗,看来他的确很欣赏,很喜欢这首诗的意境。小孟之所以选这首诗给他读,也是从多次读诗中体会到的,每当读到毛泽东特别喜欢的诗词时,他总是自己也念出来,有时小孟就对毛泽东说:“这些诗你都会背诵,干么还要让我读呢?”

“你读给我听是一回事,我自己念又是一回事么。”

毛泽东稍稍沉思了一会,说:“孟夫子,读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吧!”

毛泽东的这句话中,把《长恨歌》说得特别重,语调里有一种惆怅,又且一种恳求。白居易的《长恨歌》?小孟可从来没有给他读过,但她有一次倒是听毛泽东自己吟诵过其中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当时小孟听了后,便跟他开玩笑地说:“您老是诗呀、词呀的,出口成章,我可听不懂,您又在吟诗啦?”

“这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的诗句呀,很有名么。”

小孟果然找到这首叙事诗给他读,毛泽东听得很入神。

小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里,她体会到毛泽东喜欢读书,更体会到他尤其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

载自《人民日报》九二年五月三十日第八版

日本老妪与《长恨歌》

日本国立岗山大学 刘立善

一个金风送爽、稻穗稔熟的深秋,我应岗山县日中友协理事长藤原义则先生之邀,登门造访。闲谈中,藤原先生谈到:“我家的邻居佐藤绢惠,是位年近古稀的农妇,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吟咏白居易的《长恨歌》,长年来坚持每周一次出席市公民馆举办的《长恨歌》讲习吟咏会。遗憾的是她不懂中文,没有听过中文《长恨歌》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她多次求我为她介绍一个中国留学生,教她用中文阅读《长恨歌》。这就是邀请刘君来我家作客的主要目的。”

迄今为止,我只知道《长恨歌》对日本文学影响颇深。早在盛唐时期,他的诗便通过日本遣唐使,在宫廷皇族达官贵人中流行了开来,脍炙人口的名作《长恨歌》尤为受到推崇。十一世纪初的日本古典名著、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已深受《长恨歌》表现手法的影响和艺术精神的渗透。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异国的古稀农妇,竟然对《长恨歌》也爱得如此之深。

藤原先生偕我来到佐藤绢惠家,我问她为什么如此喜欢《长恨歌》?她说:“在日本现在掀起的老人终生学习的热潮中,作为晚年精神生活的一种安慰和寄托,我决定参加‘长恨歌讲习吟咏会’,几十名会员大都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婆。我认为唐诗比日本的俳句、短歌(日本传统的诗歌)读起来更能品出韵味。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尤其是百读不厌。尽管我不懂中文,也能感觉出《长恨歌》的语言精炼流畅,优美通俗,具有一种鲜明的音乐感和形象性,也许是中日两审美意识各不同,我们老太婆认为,唐玄宗‘重色思倾国’固然不可了,但他和美女杨贵妃的生死不渝的深情,实在令人感动。从古到今,杨贵妃在日本 一直是美女的象征。今天,你能不能教我用中文朗读一下《长恨歌》,让我享受一番它那未经改塑的本源之美。”

于是,她竭力克服发音上的困难,耐心反复地跟着我朗读。说实在话,平素我的朗读水平很差,可在这位痴迷《长恨歌》的异国老奶奶执著的精神感动下,竟出乎意料地发挥良好。我十分认真地为她把《长恨歌》录入磁带。她十分感激地说:“中文发音借助四声变化,听起来太美了。今后我要跟着录音带认真的模仿朗读,将它作为晚年最理想的形影不离的精神伴侣。”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琵琶行》轶事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