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
大门即南大门,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整个建筑被子古榕覆盖,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穿砥道可达前厅。
瑞莲亭及瑞莲池
瑞莲亭位于瑞莲西池上,池水由城北瑞莲堰引人。昔苏洵曾种瑞莲于池中,后每开并蒂莲花,为州士科名之吉兆。明成化年间,“苏池瑞莲”被誉为眉州作景之一。明成化年间州牧许仁曾赋诗云:“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详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眉州物华天宝,人杰在灵,据眉山县志载,在北宋、南宋时期319年间,中进士者就达886位。明末祠堂被火焚,池亦被毁为废沼。清康熙四年,眉州牧赵惠芽摹拟拓建了今天的瑞莲池,并于池上建“亲莲亭”,即现在的瑞莲亭。成都太守冀应熊手书“瑞莲池”二字于亭额。亭为作角十二柱,攒尖式屋顶,亭顶为花瓶状饰物,八条脊上均有走兽饰物,房面为筒瓦覆盖。亭高7、9米,亭门开于东面,有小桥与岸相通,亭四周有飞来椅。
来 风 轩
三苏祠东部古祠堂,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三进四合院组成,祠后一宇便是来凤轩。
据(旧《眉山县志》)记载,现存的来凤轩系原三苏寝室堂,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时,因苏宅木假山房遗址难寻,又无力另修,故权以此堂名为木假山房,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木假山堂后,又更名为济美堂。现名来凤轩是一九八二年维修后更名而来的。
据说来凤轩原既是苏轼兄弟青少年时期的寝室堂,又是其读书房。苏洵为勉励苏轼兄弟二个勤学上进,博学多才,将它取名为“来风轩”。嘉佑二年(1057)苏轼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后,名震京师。诗人梅尧臣于嘉佑三年(1058)写了《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诗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的诗句。他热情称赞苏洵家中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年少博学,进士及第,声震天下,犹如两只神奇的“雏凤凰”。后人以此便将“来风轩”改为“来凤轩”,喻意苏洵家中飞来了两只可爱的凤凰。
披风榭
披风榭位于瑞莲西池北岸,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宋魏了翁为守,因旧沼疏凿而为环湖(故址在今眉山县城内环湖路一带),环湖西筑翠洞、书台、起文堂。东有披风榭,中绘东坡像。“(《旧眉山县志》)南宋淳熙年间,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诗:”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百年郁然千载诗书城。高台老仙谁所写,仰视眉寒峥嵘。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杖横。迩来逢迎厌俗子,龙章凤姿我眼明。北扉南海均梦耳,谪堕本自白玉京。惜哉画史未造极,不作散发骑长鲸。故乡归来要有时,安得春江变酒从公倾。“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了这座披风榭,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榭之上亦有楼一楹,登楼遥望,鳞塍锈壤,悉在目前。可谓绿扬城郭,大好江山,皆饶有天然画意,亦一巨观也。“(《旧眉山县志》)
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在披风榭北端约二十米处塑一露天东坡盘陀塑像。既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百坡亭
百坡亭是横跨瑞莲西池上的一座桥亭,东连西相房、快雨亭,西对碑亭(原消寒馆)。苏轼任颖州太守时,曾作《泛颖》诗,诗曰:“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时镜,笑问妆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南宋时州守魏了翁疏凿环湖后,于湖上筑修了百坡亭,后环湖与百坡亭俱毁。后代诗人曾因此而慨叹道:“百坡可处问荒,池馆犹存菡萏青。寂寞江山空有泪,飘零词客岂无灵!”一九二八年,眉山人为纪念苏东坡,并希望眉山有更多的东坡式的人物出现,在三苏祠瑞莲西池修建了这座百坡亭。亭长二十米,中间为八柱小亭,攒尖式屋顶,筒瓦房面。亭边设飞来椅,供游人临池俯照。每当夏季莲花盛开,游人观鱼赏荷趣味甚佳。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三苏祠图片欣赏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