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跌宕/档案点缀/啜泣载体/车载斗量
B.谚语/笑靥沏茶/堆砌巷道/街谈巷议
C.奢侈/秩序谄媚/陷害给予/保障供给
D.恪守/溘然赡养/瞻仰称职/称心如意
解析:B项,yàn/yè,qī/qì,hàng/xiàng;A项,dàng,zhuì/chuò,zài;C项,chǐ/zhì,chǎn/xiàn,jǐ;D项,kè,shàn/zhān,chèn 。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次机构改革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针,具体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进行调整,力求毕其功于一役。
B.为实现从2010年到2020年将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要确保7%的年增长率。
C.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意识。
D.目前亚太地区仍存在不少利益冲突点,尤其是在美国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背景下,亚太局势变得更为复杂。
解析:A项,毕其功于一役:一次行便完成应分几步做的全部事情,形容一举而全功告成。这个词语常用在否定句中,其意思与所在句子表意相矛盾。B项,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C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在薄冰上行走一般,如同处在深渊边缘一样。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D项,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深圳市今年将对近7年来的重大改革创新项目进行评选并给予奖励,内容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以推进、鼓励、引导深圳市改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业绩。
B.清明节期间,深圳和广州部分地区突降暴雨,导致很多航班被延误或取消,大量滞留在机场的旅客没有像往常那样大闹相关航空公司,而是保持了理性的态度。
C.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李安凭借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D.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在发展双边关系、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的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很多。
解析:A项,语序不当,“以推进、鼓励、引导”正确的语序应该是“鼓励、引导、推进”;“内容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通用语序是“内容覆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B项,句子表意不明,“深圳和广州部分地区”有歧义。D项,成分残缺,“进入……”缺少宾语,可以补上的“新阶段”。
答案:C
4.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样的交际任务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来完成。________。________。比如,传说曾国藩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屡次失利,于是上奏皇帝说“臣屡战屡败”,但这句话后被改成了“臣屡败屡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择不同的语序,就是完成同样交际任务的修辞方法之一
②后者则不一样,它突出了虽败犹战、不屈不挠的斗志
③这种修辞效果的取得,所依靠的主要是语序
④前者突出了屡战的结果屡败,暗含了指挥不利、作战无能
⑤修辞手段相同,语序不同,话语意义、修辞功能、修辞效果也不一样
⑥虽然只是细微的词序变化,但表达效果迥异
A.①⑤⑥④②③ B.③⑥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⑥④② D.⑥①④②③⑤
解析:①⑤是对修辞手段、修辞方法的具体说明,紧承上文;⑤又是对①的具体解释,故①⑤;⑥是对上文事例的总结,④和②则是⑥的具体展开,故⑥④②;③是对全文的总结,故放在最后。
答案:A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 审:慎重
B.郁然负公辅望 负:怀有
C.趣内阁撰敕 趣:通“促”,催促
D.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 顾:顾念
解析:D项,顾:反而。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因与其僚上疏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
B.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 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
C.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 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D.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
解析:A项,与:介词,和;B项,乃:副词,才;C项,也:句末语气词,不译;D项,以: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
答案:D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 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解析:③是杨廷和要出塞请武宗回朝;④是说杨廷和拒绝皇帝提出的回京之日群臣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这一要求,不是劝谏的话;⑥是杨廷和对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的一种怀疑。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解析:D项,“终于阻止了此事”错误。从原文“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来看,杨廷和并没有能够阻止此事。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美酒、银两(“银币”解为“财物”“礼物”均可),杨廷和上疏推辞(译为“谢恩”、“感谢”也可以)。(译出大意给1分;“方”“疏”“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使使”1分,“已”1分,补出主语1分)
(3)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举”1分,“顾”1分,“是”宾语前置标志,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皇帝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诫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②绝,青眼③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作者自称。②佳人:指知音。③青眼:表示有好感。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高远明净”1分,“秋景”1分,分析两句各 1分。意思对即可。)
(2)简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作者希望乘船归隐,与长笛、白鸥为伴,表达了对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内容分析1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答案:(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答案:(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4)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4)风华正茂挥斥方遒(6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为何“著名”多“名著”少
韩志君
当下,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数量出现“井喷”,其中有精品,也有平庸之作,还有不少属于“豆腐 渣工程”。导演吴天明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尖锐地提出:“现在我们到处都是著名导演、著名编剧、著名演员,可名著在哪儿呢?”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常常就表现在它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特别是表现在它所达到的人民性的高度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来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我们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拉近银幕、荧屏与观众的距离,让我们的作品与广大的中国观众贴心、碰心。
我们的国家正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太阳很亮,但有些角落又很暗;前行的大潮激流勇进,但同时又有各式各样的沉滓泛起;真与假同在,善与恶并行,美与丑互映;我们的人民,激情澎湃地创造着历史,同时也背负着历史的重负……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们有责任表现这一切,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溶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
但是,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强调努力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与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不是一码事,与“娱乐至死”更不是一码事。娱乐,是文艺作品的重要品格之一,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意识形态最显著的标志。但娱乐并非是文艺作品唯一的和全部的品格。
应当指出的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并不排斥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作为解剖刀,深刻剖析我们的“国民性劣根性”。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歪风邪气不仅泛滥于官场、商场,也风靡于民间。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同样也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人性的落后面,也有精神的痼疾,也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国民劣根性”的东西。倘若一写到或一拍到他们,就只是一味地同情与赞许,那也不是很可取的。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在表现官场和商场时,作品并不缺少批判的锋芒,但在表现底层人们的时候,往往凝视多于审视,同情多于解剖,甚至只有凝视没有审视,只有同情没有解剖。这会减弱作品的现实品格和现实主义力量。
还应当指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各自失败,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成功。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但艺术个性和领新标异,与“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是两码事。我们在创作中,需要有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常醒的理解力”,需要关注“人类共同的认知”。早些时候,我读到艾斯特哈兹彼得一段很有意思的的话。他在评介皮娜鲍什的表演时说过:“把脸埋进洋葱里,自然会哭泣。艺术的问题在于:如何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共同的认知,如何将个人的哭泣(或对哭泣的模仿)转化为舞台上的哭泣和观众的哭泣。在台上真正地去哭还不够,诚实仅仅是个起点……”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取决于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同样也不取决于个别和少数平民百姓的意志,它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在作品中“将私人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认知”,才有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征服观众并与观众心灵相通。
综上所述,我们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中既要有平民情怀,又要有艺术家的良知。一个成熟的作家和艺术家,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我一向认为,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没有理论支撑的作家和编剧也是走不远的。艺术创作是一场马拉松竞赛,时间,唯有时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最权威最公正的评论家。
(选自《新华文摘》)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部文艺作品,只有在拷问人心的深度和触碰生活的硬度上有所反映,才能体现其价值。
B.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不但有责任表现真善美,还有责任表现假恶丑。
C.现今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一味表现甚至扩大生活于底层的人们的优点,表露自己的同情和赞许,这样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
D.对于电影导演而言,拍摄技术和技巧永远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并不会太影响一个导演的创作生命。
E.艺术家没有自己独立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判断,就难以确定作品与生活现实的关系、作品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解析:A项,原文中是“常常表现在”,选项表述绝对化。C项,原文中是“那也不是很可取的”,并没有完全否定同情底层人们的作品。D项,原文是“没有文学支撑的导演是走不远的”,显然点明了文学素养对于导演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答案:BE
13.下列不属于“著名”多而“名著”少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有墨痕无血痕”的作品大大多于“有血痕无墨痕”的作品。
B.为引起观众共鸣,以“娱乐至死”指导创作,以媚俗的方式迎合观众。
C.文学艺术作品将批判的锋芒只指向官场、商场,导致对民间和底层人的批判不够。
D.创作者高扬私人体验与感受,忽视对人类共同认知的表达。
解析:C项,强加因果。文章第5段只是拿如今的作品多去批判官场、商场与不去批判民间、不去批判底层人们做对比,而不是说这种情况导致对民间批判不够,从而导致“名著”少。
答案:C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相同的道路”和“不同的道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6段“没有艺术个性,不敢领新标异,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这句话,即是对画线句子含意的解释。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相同的道路”即是指模拟,“不同的道路”乃是强调个性化创作。
答案:“相同的道路”是指艺术家创作时一味模拟,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不同的道路”指艺术家的创作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摒弃了抄袭和模拟。(每点2分)
15.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以取材于人民、思想深刻著称,请以《祝福》为例,分析鲁迅是怎样“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就是要提倡“有血痕无墨痕”的佳作,摒弃“有墨痕无血痕”的赝品。鲁迅先生的《祝福》,以其批判礼教的深刻性,成为文学史上掷地有声的佳作。
②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就要自觉地贴近、逼近乃至溶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中心,勇敢地抨击假恶丑,大力地弘扬真善美。《祝福》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了底层人民备受礼教摧残和压迫的现实,抨击了封建礼教的丑恶、残酷。
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就需要让作品引起广大观众共鸣,摒弃媚俗和有意迎合观众的创作态度。《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激起了读者对礼教吃人本质的痛恨,对底层妇女的同情。
④人民为中心进行艺术创作,需要对各阶层人群进行审视和解剖,剖析其“国民劣根性”。《祝福》既批判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维护者们的残忍、虚伪之处,也指出了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软弱之处,同时还表现了祥林嫂等底层人民的麻木、愚昧。
⑤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既要表现独特的创作个性,又要摒弃“恶劣的个性化”和过分的“边缘化”的创作。鲁迅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创作,对鲁镇环境的描写,对礼教的批判角度,都迥异于同时代的作家,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些都是其独特创作个性的体现。(观点2分,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请任选一组作答。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独 腿 人 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右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门?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选自《第二届全国微型小说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16.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担心车夫的敲诈;同情车夫的不幸;尊重车夫的坚韧;敬仰车夫的高尚。(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7.文中画线的语段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貌描写,“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表现车夫与命运抗争的坚强品质。②行动描写,“头使劲地向前蹿”,表现车夫的坚强品质。③侧面描写,“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运用拟人手法,侧面表现车夫拉车的艰难和坚强的性格。(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8.作者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请作简要阐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赞颂了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②弘扬了讲求诚信、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心。④含蓄地批评了社会上漠视甚至歧视弱势群体的人或行为。(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来担纲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⑩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当然,前提是没收爸爸们的手机……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8日05版)
19.结合文意,概括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经常缺席的主要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社会转型,城镇化加速。②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③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20.结合文意简析第③段中“习惯”二字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习惯”二字,间接反映出父亲在“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这一现象的普遍性(2分),表达了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无奈(1分),也体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1分),以及对父亲们的委婉批判。(1分)
21.文中④⑤⑥段结合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来分析问题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用节目中的爸爸们与小孩子相亲相爱(1分)反衬(1分)出现实生活中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时常缺席这一现象,进而使作者的论述更有说服力(1分)。选用热播节目,能拉近文章与读者的距离,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1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前文在现实生活中爸爸成为孩子教育的缺席者这一现象,引出下文有关爸爸在孩子成长中时常缺席的原因的分析。(1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南粤电视台《岭南好味道》节目组拟向观众推介各地传统美食,请你根据下面材料,为节目组写一段关于竹升面的推介语。不超过70个字。(6分)
广州西关的“竹升面”是一种独具风情的南方面食,民国初年就已经家喻户晓。制面时,先把面团和好,再用一根长3米、直径约10厘米的大竹竿反复压打,压打过程中,制面人随着竹竿的升降一跳一压,这种纯手工制出的面极具筋道。“竹升面”的汤底沿用传统的云吞面汤底,选用大地鱼、虾米和猪骨,经过四个小时熬制而成,用料丰火候足。上桌前,撒上一小撮韭黄,汤里散出淡淡的香气,顿时让人食欲大增。“竹升面”最正宗的吃法是和云吞组合成“云吞面”,先喝汤,再吃面,最后才吃云吞。这样的品尝方式,使面不会因为泡得太久而失去韧劲,能吃出面的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竹升面,源自广州西关,历史悠久,(1分)用大竹竿压打制作,筋道十足;(1分)汤底用料丰火候足,吃法特别讲究。(1分)这种极具风味的岭南面食,一定会让你大饱口福。(1分)(语言表达流畅2分)
23.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6分)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项目 家庭作业情况 睡眠状况 吃早餐情况 体育锻炼情况
百分比
2小时以上 2小时以下 8小时以上 8小时以下 吃早餐 不吃早餐 1小时以上 1小时以下
84% 16% 27、5% 72、5% 70% 30% 21% 79%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答案:(示例)课业负担过重睡眠时间不足体育锻炼不够(每点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是否熟悉。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10个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
谜底最后揭开:原来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份名单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远播,载入史册。
请仔细阅读材料,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要求: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对该材料的审题,我们可以抓住它所呈现出的因果关系。科举状元披红挂彩春风得意,风头过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落第秀才虽然考场失利却能从逆境中奋飞,声名远播,载入史册,落榜反而成为“状元”。这就说明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能终身辉煌,赢在起点上并不能够保证赢在终点上。相反,考场的失败者,不论是旧时科举的落第秀才,还是如今的落榜学子,只要道路正确,锲而不舍,照样能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应把第二份名单里当成写作的重点,探讨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而不应该拿第一份名单大作文章。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二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