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
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学生完成)
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1分)
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
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1分)
【教师拓展】触景生情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路小结:
(一)答题步骤: 先答出手法(触景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如何体现(触景生情)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二)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见到了()景物,引发了诗人()的感情,使诗人感情抒发得更( )。
2、“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此句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从对面落笔,询问友人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教师拓展】所谓“对面落笔”(又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法”。它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委婉含蓄地抒发对对方的真挚感情。
“对面落笔”常见的类型:
(一)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二)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六、课堂小结(教师)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风荷的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以风荷贯穿全文,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通过触景生情和对面落笔,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七、当堂检测(师生互动,学生完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三、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冬至之夜围坐桌前谈论着千里之外的我。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家之情 。
八、课后作业
完成语文练习册中《苏幕遮》的相关练习。
九、 板书
上片:写景 家乡的风荷 触景生情
下片:抒情 思乡之情 对面落笔
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配合单元教学重点,围绕诵读展开,将吟咏贯穿始终,通过自读——范读——生读——齐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思乡之情。设计的“思路点拨”和“拓展延伸”,强化了答题思路和知识。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提升。不足之处在于:对个别学生未及时进行评价,以后还应在这方面下功夫,期待更大的进步。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发布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