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王建光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许多时候,社会舆论也会对帝王造成一定的压力。即所谓“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尤其对于那些有作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更是如此。当然封建时代的舆论主要还是“路人之议”或“庶人之议”,舆论的形成仍然是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而建构的。因为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会使文人在野史笔记中添油加醋,会使朝臣致仕以明志或抗议,会造成社会不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所以大臣也会以防不良舆论之由而规劝帝王要避免社会大众的舆论压力,帝王也往往会忌惮于可能的舆论压力,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此类事情历史上并不鲜见。

当然,上述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简单说来,制约帝王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伦理的力量,一种是体制和规则的力量。而体制也是基于伦理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所以归根结底,制约帝王最有力的力量之一还是儒家政治伦理。除此之外,在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在个别皇帝或个别时期,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进入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论辩、展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虽然诸如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各自观点的佐证,但这并不能撼动以儒家 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

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B.“父子”关系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有助于稳定“君臣”关系,从而确保皇

权至上。

C.由于太后能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 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所以说,“孝”的道德

力量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D.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约束权力

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皇帝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

诏,不仅不孝,甚至是不合法的。

B.先帝的祖训倘若弊端日显,虽不能推翻,但可以 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

以解决。

C.帝王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因为忌惮于舆论压力有损帝王的合法性,进而被反

对者或政敌利用。

D.虽然诸如佛家因果报应等案例会被用来作为自己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佐证,但这并

不能撼动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对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价值坐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康熙帝从小就得到奶奶孝庄文皇后的慈服严教,即位后还在她的辅佐 下平定边疆,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这其中二人执政理念的碰撞,正体现了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是一种统治体制。

B.东汉之后,佛教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也会逐步渗透朝臣的话语体系,并作为其暗中掣肘、

维护自身观点正当性和道德性的基础。

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那些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减轻具

有谣言性质舆论的压力,能有效降低社会动荡或政体不稳的概率。

D.伦理的力量和体制规则的力量并不总是被独立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综合而用,体制

也是基于伦理基础上形成和得到维护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传承古典诗词之美

王若安

夜凉如水,天津南开大学马蹄湖内荷花早 已残败,湖畔的主楼报告厅里却传出咏“莲”

之声。吟诵诗词的正是90岁高龄的诗者叶嘉莹先生。南开大学百余名学子济济一堂,将报

告厅挤得水泄不通,就是为一睹叶先生的风采。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

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这为叶嘉莹终生结缘古典诗词打下了

极为坚实的基础。

17岁时考入辅仁大学,她师从顾随先生,得到了恩师的赏识。顾随先生也成了叶嘉莹

一生所敬仰的偶像。顾先生希望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而叶嘉莹做到了。

从小饱读诗书又工于诗词曲赋,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个才女,除了她自己。“我很不喜

欢‘才女’这两个字。尤其这些莫名其妙的‘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自己以

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我对于这样的女子并不欣赏。”

叶嘉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她从来没有过对爱情的憧憬,因为“那

是最无聊的事情”,而幽闺自怜更是肤浅,“我不是一个总找人家怜爱的女子,我不需要”。

用她女儿的话说:“我的母亲跟古典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

叶嘉莹的一生多磨难,“我平生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她如是说。

17岁时,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跟家里中断了联系。同年,她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去世。随后她跟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在沦陷区,生活艰苦。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上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赴南方结婚,离开了故乡北平。不久就因国内形势变化,随

丈夫去了台湾,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1949年12月,叶嘉莹的丈夫因白

色恐怖被捕。次年夏,她也因白色恐怖被捕,不得不携着尚未断奶的女儿一同人狱。所幸不久即获释,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一个教书的工作。

三年后,叶嘉莹的丈夫获释,她经人介绍进入台湾大学教书。那时她长女不过5岁,

幼 女刚出生。丈夫性情大变,生计的压迫、身体与精神的磨难,让她心存悲凉。但她在讲学时从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忧苦,用她一贯和悦的风度,精神饱满地讲课。如此,坚持了几十年。直到现在90高龄的她还是站着讲课,从不坐下。

就在她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迟暮之年的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丧女之痛,悲痛欲绝。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这是她写的《哭女诗》十首中的一首。但她并未沉溺于哀伤,她想起顾随先生的两句话:“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经历世事无常,痛极以后才有了彻底的参悟。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谁能比她体会更深?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她说自己“好为人师”,天生教书的料。无论在哪里,叶嘉莹都离不开教学。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九十华诞的时候,温家宝致信祝贺,并在信中称赞道: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入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叶嘉莹就是永远的女神。

(选自《文史博览人物》2017年第11期)

链接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

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选自《汉学家叶嘉莹》)

链接2:

17岁时母亲去世、并不幸福的婚姻、遭遇台湾“白色恐怖”、独自养家、被迫居留 加拿

大、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谈及这一生历经的忧患劫波,叶嘉莹从不回避,她说自己向来不是一个悲观的人。(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链接3:

我不知道叶嘉莹算不算一个强者,但我知道她肯定不弱,她很韧,甚至有点倔。采访

中提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文化的冲击,她由古及今把中国人的盲从跟风批了一番,

“中国人常常这样子,一窝蜂过犹不及,听风就是雨,非常感情用事”,严辞 质问“中国人

怎么这么没理性?”

(选自《叶嘉莹:我是一个穿裙子的中国“士”》)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很不欣赏那些自己以为是才女,而且还修饰打扮的女人,可见她只看重内在美。

B.叶嘉莹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穿裙子的“士”,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女性,即使面对生活

的种种打击,内心都始终坚守着“君子之大道”。

C.在叶嘉莹的迟暮之年,横祸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可见她的悲观绝望。

D.叶嘉莹热爱教课,不是因为她把传播中国古典诗词当成自己的使命,而是因为在她看来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5)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叶嘉莹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文中说“叶嘉莹是女神”,那么,女神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小 矮 人

【波兰】姆罗热克

从前有个挂牌“小小”的矮人剧团,一个很认真的常设团体,每周至 少有四场演出,大胆涉猎了所有剧目。文化部因而把它提高到了样板矮人剧院的水平,并授予了一个新的名称,这个扩大了的叫法是“中央小小”,对此谁也没有感到奇怪。这个剧院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这里找到一份差事,成了每一个业余的或职业的矮人演员的幻想。不过,这家剧院的编制早已配备齐全,拥有精兵强将。有个矮人是该剧院最杰出的明星,他表演情人和英雄的角色,因为他最矮小。他大获成功,收入可观,评论界对他天才的演技赞不绝口。如果剧院得以存在,首先是由于他的功劳。

有一次,他在化妆室里化装——那是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首场戏公演之前,他担任剧中的主角——突然发现镜子里没有照出他的金皇冠,可皇冠明明是戴在他头上的呢!过了一会儿,他出台的时候,皇冠碰到了上方的门框,掉落到地板上,像个铁壶盖子一样在地上滚,还发出金属的铿锵声。他拾起皇冠,走到前台。第一幕结束后他回到后台化妆室,本能地低下了头。“中央小小剧院”的房子是根据剧团的比例为它特建的。

《勇敢的包莱斯瓦夫》一幕一幕往下演,而我们的演员在进出化妆室时都习惯性地低下了头。偶尔他瞥见了剧院老理发师的目光正停留在自己身上。理发师也是个矮人,但还不够矮小,由于太大,就不能登台演出,只能做些辅助工作;他怨天尤人,灵魂深处对一切事和每个人都充满了妒忌。他的目光是那样专注,那样阴沉。小矮人怀着不快心情走上舞台。过了一段时间这种不快心情仍然没有离开他;每天带着这种不自觉的感情睡去,又带着它醒来,虽然极力想摆脱它。他自我欺骗,佯装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快,下意识地去抵制心中早已萌发的怀疑。时间并没有给他带来平静。恰恰相反,有一天,他从化妆室走出来的时候,不得不低下头,尽管头上没戴皇冠。在过道里他又跟理发师擦肩而过。

这一天他决心正视现实。他在自己雅致的套间里,拉上窗帷,给自己量了身高。这一测量说明了一切。再也不存在什么幻想,他长高了。

傍晚,他瘫倒在沙发上,喝着一杯格罗格酒。第二天他砍掉了鞋后跟。他希望长高只是一种过渡现象,或许过些 时候又能缩回去。在一段时间里砍掉的鞋后跟确实帮了他的忙。终于有一回他走出化妆室,正好老理发师在场,便故意挺了挺胸脯,额头上却碰了个大青包。他从那人的眼中看到了讥讽。

他为何长高了?他体内的生长激素为何过了这么多年突然从昏睡中苏醒?剧团已经发

现了吗?有几次他看到老理发师在幕后的一些角落里跟演员们窃窃私语,他一走过去,絮语声便戛然而止,换成了毫无意义的闲扯。他留心观察伙伴们的面部表情,但是从他们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走在街上越来越少碰见老太太对他说:“小家伙,你跟妈妈走丢了吗?”倒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对他说:“请问,先生……”他回到家里,倒在小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

眼望着天花板。可是后来他不得不改变姿势,因为他的双脚伸出了小床外,麻木了。这张小床对于他已经太短了。

终于,他对“中央小小剧院”的同事们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他们都已看到,或者都已猜到是怎么回事,昔日热情洋溢的评论也沉寂了,对他的赞扬也愈来愈少见。到处遇见的都是同情的或嘲弄的眼神。或许这只是他那亢奋的想象力在起作用?幸好领导没有改变对他的态度。在《勇敢的包莱斯瓦夫》演出中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不像演《哈姆雷特》那样成功,但毕竟也是很成功的。领导照常毫不犹豫地指定他扮演《黑衣骑士》中的主角,这个剧已经发了海报。

排练过程中尽管他很痛苦,但并没有经历什么特殊困难就实现了首次公演。他坐在镜子前面,不看镜子就化好了装。舞台监督按了铃,他从座位上沉重地站起来,不意脑袋竟撞碎了天花板上的电灯。他转身朝门口走去。整个剧团的人在灯光明亮的过道上站成了半圆圈,理发师站在中央。理发师身边站的是剧团里另 一位扮演情人的演员,同样很有才华,但迄今他只能演B角,就是因为高出了几个厘米。两人默默对视了片刻。

他不得不同剧院告别了。后来随着身高增长,他变换过几种职业,在青年剧院跑过龙套,当过跑腿的,在有轨电车线上扳过道岔。他已经是个中等身材的成年男子了。

他经受过怎样的痛苦?他有什么感觉?他的姓氏早已从海报上消失了,早已被人忘到九霄云外。他在保险部门当了个职员。

这样又过了许多年,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为了度过周末的自由时间,他走进了矮人剧院。他坐在观众席上高兴得适度,笑得也适度,并不曾表露出过分的兴趣。一边看表演一边剥着薄荷糖糖纸。散场后,他来到衣帽间,穿上了深蓝色的长大衣,扣上了扣子,满意地嘘了一口气,因为等着他的是一顿可口的晚餐。

“不错,一群很好玩的小矮人。”他自言自语地说。

(有删减)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多次写到理发师看着小矮人,这样写表现了小矮人的内心世界,以为别人别有

用心;为下文写小矮人因为个高而不得不离开小矮人剧场作了铺垫。

B.《小矮人》中,个头的长高却是一种悲剧,因为当矮小变成一种在剧团里出人头地

的资本的时候,失去矮小就是失去竞争的优势。

C.《小矮人》这个故事的情节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不真实,而且滑稽可笑,但是在荒

诞中却蕴含着朴实可信,因为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小矮人。

D.《小矮人》是一篇荒诞派小说,表现扭曲了的荒唐画面、滑稽可笑的人和事,旨在

批评波兰统治阶级对下层百姓的奴役。

E.姆罗热克是波兰当代文学中荒诞派的代表作家,文字洗练,挖苦、嘲笑人们

思想意识中的许多弱点和社会中的阴暗面。

(8)小说在刻画小矮人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小矮人走进小矮人剧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 古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或有请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军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帝曰:“诸

葛恪新得政于吴,欲徼一时之利,并兵合肥,以冀万一,不暇复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

多戍则用兵众,少戍则不足以御寇。”恪果并力合肥,卒如所度。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节选自《晋书景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

内外/置阵甚整。

B.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

内外/置阵甚整。

C.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

内外置阵/甚整。

D.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

静内外/置阵甚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始于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和三皇五帝相提并

论,从此,历代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中“要其归路”即此意。

C.“太傅”周代设置,位列三公,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后来多

用于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D.“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

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帝才华出众。他年少时就博得好名声;高雅有风采,沉者坚毅,深谋远虑;与年

少时的景帝名望相同的何晏曾称他是一个几乎能够成就天下事的人。

B.景帝重视人才。他制定选用人才的方法,提出了选人用人要求,命令百官推举人才,

关心人,体恤人,因此赢得了人心,自己也得到了朝廷内外的尊重。

C.景帝遵守旧制。当有人提出要改变现有制度时,景帝引用一位诗人的诗句,表示祖

先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应当遵守,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战争则例外。

D.景帝洞察战况,诸葛恪合肥起兵,应验了景帝战初的判断;景帝下令以防守消耗敌

人的力量,再根据战况,令属下主动出击,结果大败敌军,生擒诸葛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5分)

译文:

(2)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诗人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此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引发了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C.首联上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下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D.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

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 众星拱月的作用。

E. 末尾两句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此诗颔联描写精妙,请作简要分析。(6分)

———————————————————————————————————————————————————————————————————————————————————————————————————————–

(三)名句默写 (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②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

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

③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

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

④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

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

⑤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南辕北辙,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

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

⑥现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的文章深文周纳,无限上纲上线,试图形成“寒蝉效应”。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从公开报道中看,东部战区各个军兵种的训练就没有停止过,演练也在持续进行中。其中,东部战区涉及海军的消息很多,海军潜艇出海训练的消息也见诸于报端。

B.湖北的水资源还存着供需缺口大、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有效利用率低,需要大力落实这一政策。

C.国务院深圳光明新区“1220”滑坡灾害调查组经调查后认定,此次滑坡灾害是一起受纳场渣土堆填体的滑动事故,不是山体滑坡,不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D.日前,沙特阿拉伯对美国政府称,如果美国国会通过旨在剥夺沙特王室成员独享的,免受因资助9.11恐怖袭击事件而在美国遭受刑事起诉的法案,将对美国经济进行毁灭性打击。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然而,这次中科大却排在了清华之前,似乎就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了。

①正如“绝代双骄”,似乎没有哪一所高校可以超越它们、取代它们

②北大、清华可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③也曾肩负了国人太多的期待和使命

④也在我国教育史上创造出了诸多奇迹

⑤国人心目中的北大、清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被“神圣化”了

⑥它们曾是国人的骄傲

A.②④⑥③⑤① B.⑤②④⑥③① C.①⑤⑥③②④ D.②⑥①③④⑤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 ① 。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②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③ 。

21.下图是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请写出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2月7日,春节期间引发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落下了帷幕。上海复旦附中

高一女生武亦姝在三轮比拼之后,夺得总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给中华诗词的传承带来了希望”;有的网友则认为:“诗词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对于上述材料中的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发布于2020-11-2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