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颐和园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2)对词语的理解。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可以搜集或制作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
2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也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还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2)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3)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可以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如,写长廊的部分,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写佛香阁时,“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万寿山景观的壮丽。又如,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
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思路,如,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将自读感悟、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3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4本课的生字中,“耸、堤、柱、栽、狮”等字要注意指导读准字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殿、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5课后小练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特点描写;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路线、游览观察、搜集有关资料,再记下自己的游览活动,并适当展示交流。
四、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品味语言,感悟“滑”字
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句子中的“滑”字用错了,游船、画舫在水中行走应用“划船”的“划”字。
师:你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陆续举手发言)
生:我也觉得用错了,这个“滑”字应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冰”。船在水上行走,应该用立刀旁的“划”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书上的“滑”字没有错。游船、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只有这样,游人才能尽情地欣赏。因此,这里的“滑”字展现了昆明湖“美”的特点。
生: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好得多。
生:(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我明白了,虽然用“划船”的“划”也可以,但用“滑”字就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吧。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4期,山东省莒县第一实验小学,齐兆生)
五、相关链接
颐和园 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0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殿堂楼阁、亭台水榭三千余间。分布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可分为三大区域: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重重庭院、回廊曲折,帝后在这里起居生活。游廊区融山水、建筑、花木为一体,是游憩之地。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金碧高耸;昆明湖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清朝乾隆皇帝诗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十七孔桥宛若飞虹,跨向绿水之中。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六桥婀娜、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宫阙巍峨、山水辉映,更以西山、玉泉峰塔为借景。其构思之巧妙、建筑之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 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18 颐和园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发布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