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第三学段第一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遵循本套书“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的编写原则,在体例上注重学段衔接,循序渐进,意脉贯通;在选文上注重文化浸润,精神引领,审美熏陶;在练习上注重灵动生成,夯实基础,学以致用。为了帮助教师们了解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解读教科书,使用好教科书,现就本册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编写特色、实施建议作简要的介绍。

一、基本内容

(一)卷 首 语: 简介内容,激发兴趣

教科书首页用一段简短优美、富有激情、洋溢童趣、充满诗情画意的卷首语,简介了本册教科书主要的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亲近教科书、走进教科书、学好教科书的浓烈兴趣与强烈愿望。

(二)课 文:意蕴丰厚,开阔视野

本册教科书选有32篇课文。这些课文按其组元方式的不同,分为八个专题:即自然景观、儿童世界、动物世界、人物世界、美好情怀、生活态度、哲理思索、传统文化。

一单元: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二单元:充盈童心的儿童世界

三单元:奇妙有趣的动物世界 四单元:多姿多彩的人物世界

五单元:荡气回肠的美好情怀 六单元: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七单元:发人深省的哲理思索 八单元: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一单元的课文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看海》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海潮的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古诗两首》中那黄师塔前深红浅红相映成趣的桃花,湖阴先生茅舍前绿水青山环绕的田园风光向我们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三峡之秋》那早上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朦胧、夜晚的幽静,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三峡美景的无穷乐趣;《游漓江》让我们领略了漓江两岸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读了这几篇课文,令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自然风光真是美丽神奇!

二单元的课文带领学生走进了充盈童心的儿童世界。《捅马蜂窝》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的悔恨心情。《我没有钓住那条鱼》通过描写我和叔叔钓鱼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藏羚羊的故事》描绘了老羚羊截车求救的壮举和科考队员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深情。而《蝈蝈》中,蝈蝈的遭遇牵动着两个孩子的心,他们的纯真感动了老人,让蝈蝈又重新获得了自由。

三单元的课文带领学生走进奇妙有趣的动物世界。懂得疼爱儿女的《母鸡》,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一只贝》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狼群》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狼群的群居生活情况,让我们感受了狼的团结协作;《动物的“睡眠”》让我们了解了蝙蝠、海参和蜗牛那独具特色的睡眠,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四单元的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世界。《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弹琴姑娘》赞扬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的好学精神;《高斯智断瓶中线》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高斯的聪明才智;《观书有感》和《神奇的书》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能让人经历一次丰富的精神漫游,能让我们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书将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

五单元的课文让我们领略到真挚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情感。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不平常的信》,中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博爱之心和爱国之情是那样动人心魄;在《革命烈士诗两首》中,革命者虽然深陷囹圄,可志存高远,誓死永葆革命气节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许世友四跪慈母》中母亲的深明大义,许世友对母亲的孝敬感人至深;《鸡毛信》中小英雄海娃的勇敢和机智也深深震撼着你。

六单元的课文颂扬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我的老师》展现了一位残疾老师乐观向上,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阳光很活泼》赞美了儿子那充满想象的童心,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信任》让我们将感受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明白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是幸福的;《网上呼救》让学生体会桑恩在苏娜危急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对一个生命来说多么重要,继而懂得“雪中送炭”似的助人是值得赞扬的。

七单元的课文引领学生进行发人深省的哲理思索。《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与别人相持不下时应该宽容、谦让,否则,真的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自然之道》中的旅行者那“自作聪明”的惨痛教训发人深省;《蜘蛛脱险》中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能从火海中、从“海洋”中安然脱险,是因为它在绝境中不沮丧、不灰心、不放弃;不受世俗的束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生命才更完美,这就是《心田上的百合花》这个美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八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颐和园的长廊》让你领略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你会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女娲创造人类》让我们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神话故事,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感情;古诗《出塞》和《示儿》不仅让你感受到古代诗人渴望和平和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更让你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以高大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以上八个专题的课文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开阔的读写视野;既贴近时代的发展,又富有教育的价值;既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又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

全册33篇课文按其要求的不同,分别安排了16篇精读课文,8篇批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

精读课文:(16篇)旨在具体落实课标对本年段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

批读课文:(8篇)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旁批,习得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把握阅读要领,学会多角度、有创意地读书。

略读课文:(8篇)旨在引领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感受阅读乐趣。

这三种类型的课文,尽管课型不同,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同,学习方法的着力点不同,但是它们都紧紧地以“三维目标”为轴心,以五年级(上)的学习要求与任务为目标,以该学段学生的认知学习心理为基石,注重彼此渗透,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三)积累与运用:强化基础,习得方法

本册《积累与运用》有6个固定栏目:“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口语交际”“习作百花园” “自主阅读天地”。“互动平台”是新增加的栏目。

1.温故知新

旨在引导学生巩固旧知,发现新的语言现象,探究新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而引发学生亲近母语、喜欢母语的情感,并习得一些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一单元:复习学过的佳句,感悟“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二单元:通过对含有“像”或“好像”等词语的句子理解,让学生明白含有“像”或“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

三单元:复习两组有关动物的成语,体会成语不同的感情色彩。

四单元: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形容词重叠的作用。

五单元:体会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六单元:让学生发现景物描写能带给人嗅觉、视觉、听觉上的感受。

七单元:感知运用成语的好处,从而在写话、说话时恰当运用。

八单元:感受和认识三种问句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2.语海拾贝(或词语拾趣)

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认识母语资源的普遍性、多样性与趣味性,进而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积累,不仅在课本中,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之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一单元:选编的四句诗紧扣单元主题,把景物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旨在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精练性,一句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

二单元:选编的九个四字词语,都是描写绿的词语。第一排三个词语描写绿的形态;第二排三个词语描写绿的范围;第三排三个词语描写绿的时间。旨在积累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丰富和它们在用法上区别。

三单元:选编五条写有关动物的不同行为与自然天气关系的谚语,目的是让学生丰富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单元:选编了十二个描写人物的词语,第一组是描写神态的,第二组是描写人物心理感受的,第三组是描写人物情感的。旨在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悟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单元:选编了四则于怎样做人的名言,有的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志气,有的告诉我们做人要重“义”,有的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洁身自好……旨在积累的同时,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六单元:主要是通过词语接龙这一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发展思维。

七单元:选编了六个八字词语,左边三个讲的是争斗的害处,右边三个讲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旨在积累的同时,让学生领悟与人相处的道理。

八单元:选编了四则有关学习的名言,旨在使学生在感受和积累幽默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3.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是第三学段新增加的一个栏目,是西师版课标教材的一个创新。旨在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老师、学生、文本、编者等的对话,梳理语文知识、探究学习方法、交流读写心得。

一单元:总结本单元的读写知识:写景要注意抓住特点,要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特点。

二单元: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单元:引导学生相互总结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相互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四单元:体会准确、恰当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

五单元:体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方法。

六单元:了解插叙的写作方法。知道插叙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

七单元:学习读全文写体会和摘录重点句写感受的读书方法。

八单元: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

旨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与现实生活的链接。

如本期有五个口语交际话题:即《说说自己的“傻事”》《保护青蛙》、《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谈谈你对两只蚂蚁的看法》。这些口语交际的话题有的延伸于文本,有的诞生于生活。它体现的是语文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相通相融,彰显了语文学习与生活无界限。

二单元: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说说自己的“傻事”》,是由本单元课文《捅马蜂窝》引出的,它植根于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曾顽皮任性过,都曾因好奇贪玩、幼稚莽撞而干过一件“傻事”,这不仅能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而且能说清楚,说具体。有利于在培养学生表达、倾听的同时,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相互启发。

三单元: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保护青蛙》,既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又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去进一步了解青蛙,分析原因,把自己的感受、看法和建议告诉大家。让学生懂得关心社会问题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意识,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

四单元: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旨在通过交际实践,使学生乐意把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清楚明白地推荐给他人,培养学生表达、倾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课外自主阅读的习惯。

五单元: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在本单元《许世友四跪慈母》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生成于单元的课文,但是又延伸于课外,链接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此次口语交际,不仅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开启思维,还引导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从小培养尊老爱幼的好品质。

六单元: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桃子自采”这种购物方式能否大面积推广》。是由本单元课文《信任》引出的。每位学生都有购物的经历,因此,此次口语交际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对话的兴趣。

七单元: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谈谈你对两只蚂蚁的看法》,是让学生围绕《两只蚂蚁》展开辩论。每个学生由于其生活的阅历不同,经验不同,必然有着不同的见解。此次口语交际话题,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勇于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交流时要注意礼貌,不能用言语刺伤别人。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分别是一单元“世界风光展”和八单元的《“规范用字”调查》。

一单元的“世界风光展”旨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介绍世界自然风光,扩展学生眼界,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八单元的《“规范用字”调查》把学习语文的视点引向生活,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语言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到大街上、商店里以及一些广告用语中,去发现错别字、滥造字、乱用成语等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

这些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或亲历亲为去调查,或与小伙伴合作举行世界风光展。这既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集中展现提供了平台,又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开启了一扇扇新的视窗。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领略的人生风光。

总之,本册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都体现了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语文实践的过程。这样的编排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艰辛和快乐。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经历的不仅仅是实践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更是难忘的情感历程、生命历程。

5.习作百花园

旨在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愿意习作,能够习作,乐于习作。本册教科书安排了八次习作练习。即,一单元的“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二单元的“写成长中的一件事”,三单元的“看图编故事”,四单元的“写一个你崇拜的人”,五单元的“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六单元的“续写《阳光很活泼》”或“写一次印象深刻的就餐情况”,七单元的“写读后感”,八单元的“写调查活动”。

一单元:“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这次习作内容紧扣本单元主题,旨在将本单元学到的读写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这次习作给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注意描绘出景物的特点;二是写好后要认真修改。

二单元:“写成长中的一件事”。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件事来表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感受,让学生初步练习通过叙事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意在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单元:“看图编故事”。写想象习作是这个学段学生的最爱。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根植于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合情合理、内容具体地写故事,要把故事的经过写清楚。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的多元解读,给学生个性表达、创意表达留足了空间。

四单元:“写一个你崇拜的人”。这次写人的习作较之过去有质的区别,它不仅把学生习作的视点引向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而且还引向文学作品或电影电视中的人,给学生自由表达留足了空间,进而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五单元:“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这次习作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写一件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使自己感动的事。从学生切身体验入手,让学生有话可写。使学生体会到写作来源于生活,从而养成细心观察与积累的习惯。

六单元:本单元有“续写《阳光很活泼》”和“写一次印象深刻的就餐情况”两个习作的话题,学生可任选一个。续写《阳光很活泼》,要指导学生领悟“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含义,并从文本走向生活,认识生活的多姿多彩,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去想象,去写作,真正让学生说真心话,抒真感情。“写一次印象深刻的就餐情况” 根植于学生日常生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本次习作既可以写对一道菜的回味,也可以写就餐过程中让人感动的场景、感动的人、感动的事等。

七单元:“写读后感”。这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的。顺应了学生表达的愿望,使习作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想象世界,习作也就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了。教科书这样拟题,一是删繁就简,减少头绪,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二是重视习作的实用性,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马上用于实践,从而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读书习惯。

八单元:“写调查活动”。这次习作内容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话题一脉相承、浑然一体。旨在加强综合性学习与习作的整合,拓宽习作的视野,引导学生多写生活习作、体验习作,明白习作即生活,生活即习作,激发学生亲近习作、喜欢习作的情感。这次习作还明确提出了互改互评的要求。

这些习作的内容,有的来自于口语交际话题,有的来自于综合性学习,有的来自于单元教科书的延伸,有的来自于单元主题的拓展……总之,本册教科书的习作有的生成于文本,得益于文本的学习,这是因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都是由读学写,以写促读,这符合第三学段学生的认知学习心理;有的生成于生活,得益于生活的体验,这吻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以“我手写我口”,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一种快乐的享受,是本册教科书关注的重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会修改是本册教科书对习作的具体要求。

6.自主阅读园地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去实践自己在语文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充分感受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与享受,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吸纳一些有价值的读写知识。本册教科书每单元的“自主阅读园地”都安排了一篇阅读文章。它们分别是《拉萨的天空》《那倾斜着的伞》《谈蛙》《爱读爱写的托尔斯泰》《地震中的撑起》《大仓老师》《自信也是一种美丽》《仓颉造字》。这些阅读材料紧扣单元主题,与教科书中的精读课文、批读课文、略读课文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磁场,共同滋养学生的心灵,共同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共同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基。

二、编写特色

(一)在体例上注重学段衔接,循序渐进,意脉贯通。

1.瞻前顾后,夯实学力

本册教科书是第三学段的第一册,承担着由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阅读练习较之以前教科书,在广度上所拓宽,在密度上有所加强,在深度上有所发掘。如:有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的,有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的,有让学生延展的,有让学生多元思维的……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编者对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的准确把握,还为第三学段后三学期学习的过渡与铺垫起到了瞻前顾后、承上启下的导向与引领作用。

2.意脉贯通,浑然一体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专题精选课文。每个单元都围绕专题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课文,力求内容涉及面宽,内涵丰富,语言规范。如,第七单元的专题是发人深省的哲理思索。所选的四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与别人相持不下时应该宽容、谦让”,否则,真的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自然之道》中的旅行者那“自作聪明”的惨痛教训发人深省;《蜘蛛脱险》中一只小小的蜘蛛居然能从火海中、从“海洋”中安然脱险,是因为它在绝境中不沮丧、不灰心、不放弃;不受世俗的束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生命才更完美,这就是《心田上的百合花》这个美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是各项教学内容都围绕本组专题设计,前后内容互相联系,环环相扣。每个单元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课后练习到积累运用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例如第一单元,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到了潮水哪几种不同的景象”和“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出了三峡秋景的哪些特色?”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景物描写的方法。在积累与运用中,“温故知新”让学生发现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语海拾贝”是让学生积累写景的优美诗句;“互动平台”则总结了本单元的读写知识:写景要注意抓住特点,要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搜集资料后举行一次世界风光展;“习作白花园”则是让学生“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自主阅读园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把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具体的。这些内容都紧扣本单元主题,使整组教材由感性到理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余各组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可以这样说,除了“积累与运用”中的“词语接龙”,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单元专题安排的。

三是注重了全册书的整体建构,注重了各单元主题之间的意脉贯通。本册教科书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的视觉出发,注重了全书的整体建构,注重了各单元主题之间的意脉贯通。如由一单元的自然景观到第二单元走进儿童世界、到三单元的走进动物世界、到四单元的走进人物世界、到五单元的感受美好情怀、到六单元的分享健康生活、到七单元的哲理思索、到八单元的欣赏传统文化。这八个单元的主题循序渐进,浑然一体,它们犹如热情的向导引导学生由身边的一事一景走向自然,走进生活,拥抱世界。编者力图让学生通过本册语文书的学习,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素养的同时,真正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与幸福。通过本期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命,更好地了解人生,更好地反映生活。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与自然、与世界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继承发展,适度创新

本册教材在体例上和第二学段基本一致,除了继续夯实基础外,适当增大了“课文链接”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丰富知识。在“积累与运用”中增设了“互动平台”和“词语拾趣”。“ 互动平台”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通过老师、学生、文本、编者等的对话,梳理语文知识、探究学习方法、交流读写心得。“词语拾趣”让学生在词语接龙的游戏中,激活思维,运用自己已有的积累,进一步丰富词汇。

4.认写同步,规范书写

本册教科书采取认写同步,要求认写158个字。要求认写的字都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批读课文后的方格里。

(二)在选文上注重文化浸润,精神引领,审美熏陶。

语文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精神底子。本册教科书的选文十分注重文化的浸润,编者力求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课文,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或开启一扇窗,或打开一扇门,或开辟一番新天地。

1.崇尚民族文化

翻开书的目录,我们看到能体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文章比比皆是。如:有讴歌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人性之美的《许世友四跪慈母》《革命烈士诗两首》;有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颐和园的长廊》《女娲创造人类》;有赞美中华民族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美德的《弹琴姑娘》;有反映中华民族美好情怀的《不平凡的信》《这里危险,让我来》;有展现中华名山胜水的《三峡之秋》《游漓江》;还有千古吟唱,至今不衰的古诗《出塞》《示儿》等。这一篇篇课文,不仅渗透着中华民族对祖国那份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而且足以让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感到由衷的惊叹与折服。

2.尊重多元文化

本册教科书十分注重对异族文化的欣赏与理解。如《高斯智断瓶中线》这篇课文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高斯的聪明才智。《我没有钓住那条鱼》通过描写我和叔叔钓鱼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信任》让我们将感受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明白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是幸福的;《网上呼救》让学生体会桑恩在苏娜危急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对一个生命来说多么重要,继而懂得“雪中送炭”似的助人是值得赞扬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以高大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关注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的文化,是一种率真的、质朴的文化,它反映着纯洁的童心,洋溢着纯净的童情,充盈着纯朴的童趣。本册教科书注重张扬儿童文化,让学生浸润在儿童文化所营造的美丽的世界中。如《捅马蜂窝》这篇课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的悔恨心情。而《蝈蝈》中,蝈蝈的遭遇牵动着两个孩子的心,他们的纯真感动了老人,让蝈蝈又重新获得了自由。《鸡毛信》中小英雄海娃的勇敢和机智也深深震撼着你。

总之,本册教科书的选文,为学生精神的丰富与愉悦提供了好的蓝本,较好地体现了选文的可读性、指导性、时代性和人文性。它将有助于学生在一课课的阅读历程中,去读文字,去读心灵,去读自然,去读大千世界,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享受精神自由与语言发展的共进、共享、共生的过程。愿这本语文教科书成为促进学生精神发展与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点灯的人”。

(三)在练习上注重灵动生成,夯实基础,学以致用。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在小学阶段需要牢牢掌握的。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多种题型的练习,夯实基础,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自如、灵活地运用,这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不能贬低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因为,一个人丰厚的语文素养,来源于坚实的基础,服务于多彩的生活。鉴于这样的认识,本册教科书的编者十分注重练习题多元、多维的设计;十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灵动性,注重语文练习的生活化、体验化,以促使学生的语言与实践的共存。

1.练习的表述具有启发性与情感性

本册教科书的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以及习作等语言表述具有启发性与情感性,如:《网上呼救》课后一题,写道“一个美国的孩子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及时获救,太神奇了!朗读课文,了解救人的全过程。”入情入境的语言表述,如诗如歌的惊叹,不仅点明了学习的要求,更易于诱发学生愿读、爱读、乐读的激情。再如,四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百花园的语言表述富有启发性和情感性,能激发学生想说、乐写的愿望。

2.练习的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

(1)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课后习题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借助简明扼要的阅读提示,通过自主探究去思考、领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及规律。如,《我没有钓到那条鱼》一文中,设计了“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旨在为了让学生掌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藏羚羊的故事》一文中,设计了“课文中有一些感人的场景描写,找一找,勾一勾,说说你的休会”,《母鸡》一文中,设计了“读句子,想画面,体会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我的老师》一文中,设计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其表达方法。《积累与运用》中的“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中感悟“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体会形容词重叠的作用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去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去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2)注重学与用的结合

《古诗两首》一课的“课文链接”中,让学生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作者的情感;《三峡之秋》课后第三题让学生仿照第一自然段的旁批,写出你的体会;《捅马蜂窝》一课的“小练笔”中,引导学生想象马蜂回来重建家园的情景,再写下来;《我的老师》一课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写写你熟悉的一位老师的外貌或生活中让你感动的一个情景。另外,不少课文后面都设计了用带点词语造句的练习,让学生随时对词语进行积累和运用。这些题型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等。

(3)注重学与创的结合

课后练习的设计,重视向生活拓展,向实践延伸。学了《不平常的信》一课后,让学生想象战士们读了那封不平常的来信后想了些什么,再以赵蒙生战友的名义回一封信;学了《蝈蝈》一课后,让学生议一议“蝈蝈真的是咬破笼子逃走的吗”,鼓励学生独创性的理解。

3.练习的设计具有生活性与开放性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信任》中要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课后安排了一个练习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吗?与同学交流交流”。让学生互相交流生活中的类似的经历,谈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次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是体现教材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古诗两首》后面链接了杜甫的同题诗,让学生读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在《女娲创造人类》后面,设计了“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神话故事,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在《革命烈士诗两首》的后面,设计了“搜集革命烈士的诗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这不仅适当扩展了课文的学习,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有条件,他们可能会把这些相关的材料找来阅读。三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如《说说自己的“傻事”》植根于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保护青蛙》既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又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链接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口语交际,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应对能力,又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安排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八单元的《“规范用字”调查》,把学习语文的视点引向生活,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语言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具体、实在、可感的生活情境中,如:去大街上、商店里以及一些广告用语中,去发现错别字、滥造字、乱用成语等现象。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4.练习的设计具有自主性与合作性

“激励自主”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本册教材练习的设计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练习导学、导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有的是自己提出朗读、积累的要求,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词句,并背下来。”有的是就某个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与大家交流感受,例如《网上呼救》后的“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大家交流交流”。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学,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学习。二是在批读课文后面设计了练习题,对学生提出了自主批读的要求。三是“积累与运用”中新增了 “互动平台”这种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有利于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梳理语文知识、探究学习方法、交流读写心得。四是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自主读写园地”,安排了学生自主批读的文章,增强了对批读的要求,以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读写能力。

5.练习的编排具有过渡性与前瞻性

由于本册教科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本册教科书课后练习还注重了过渡性与前瞻性的设计。如:在《藏羚羊的故事》课后“小练笔”中设计了“用几句话写写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的练习,这就为第七单元习作写读后感作了铺垫。在《鹬蚌相争》的课后链接栏目里安排的是《鹬蚌相争》的文言文,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编者是想借助这篇课文让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感受一下古文,使学生对祖国的文言文有初浅的了解,为六年级文言文的学习作了巧妙的铺垫。这样就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衔接。

三、教科书的实施建议

(一)识字、写字的实施建议

1.自主识记,教师点拔。 2.自查自练,灵活运用。

3.留足时空,加强指导。 4.规范书写,提高绩效。

本册识字与写字认写同步,要求认写158个。本册教科书的精读课文与批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识和写的字。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教学中,对少数不易读准或易混淆的字,教师应做适当的指导。对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教师应作重点指导,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重视学过的生字的灵动生成与实践运用。五年级(上)册,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充分发挥书法作品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作用,让学生能通过识字写字教学,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

1.精读课文的实施建议

(1)回归个体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阅读教学必须回归个体,走向对话。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2)重构目标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教育固然传授知识,但知识只有工具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因此,我们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在阅读技能方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课文,了解“我”在钓鱼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此外,加强了默读的训练。教材对默读作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如,“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漓江两崖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8分钟内将课文默读一遍,说说海娃是个怎样的人”。这些安排在理解方面和默读速度方面都进一步提高了要求。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材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了具体的安排。老师们在钻研教材进行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和具体落实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这对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3)夯实基础

①朗读、默读,相得益彰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朗读、默读不可偏废,根据需要,恰当选择,才能相得益彰。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读、入境入情地、设身处地地读,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进而提高自己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另外,教师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精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然之道》;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是提高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如《鸡毛信》一课明确提出“在8分钟内将课文默读一遍”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②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展开联想,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我没有钓到那条鱼》课后练习“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狼群》课后练习“联系课文内容,把表示褒义的词语勾画出来”,以及《藏羚羊的故事》课后练习“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带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等等。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本册教材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有多种,如,背诵指定或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或自主积累好词好句,熟记“语海拾贝”中的成语、名言警句、谚语、诗句等。对于教科书中安排的背诵、抄写、自主积累的练习,应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三是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 “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西师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这一思想,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③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卷首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也为批读文的教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教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

④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为了让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课后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如,《看海》课后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让学生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母鸡》课后第二题“读句子,想画面,体会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是让学生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峡之秋》课后第二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高斯智断瓶中线》课后第三题“读下面的句子,与同学议一议这个细节在文中的作用”则是让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我没有钓住那条鱼》课后第四题“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精彩,读一读,抄一抄”是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4)培养能力

要重视学生感悟能力、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五年级(上)册教科书,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是重视读中指导,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曾国藩曾如此描述读书心得:“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可入佳境。”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二是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比如,《捅马蜂窝》“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三是让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前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趣,后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理趣。感悟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四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握住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点可以放在读写的结合上。

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感悟与探究是交织使用的,学生感悟不透,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然后再深入感悟。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只贝》的课后练习“朗读课文,提出你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概括能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收效却不大。现在阅读教学又偏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是可以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5)注重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为“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与教科书配套的《新阅读》,是比较好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师要经常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但不能硬性规定,任何成年人都不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读书);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2.批读文的实施建议

批读文也属于精读课文,在精读课文的实施建议基础上,重点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读自悟,拓展迁移,自主旁批。中年级的批读文没有指令性的批读任务,教学时可以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尝试旁批,而高年级的批读文却有了明确的批读要求。

3.略读课文的实施建议

本册安排了8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回顾单元精读课文的主题内容及表达的主要特点;然后独立阅读课文、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最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三)积累与运用教学的建议

温故知新:自主发现 重视点拨

语海拾贝:熟读成诵 丰厚底蕴

互动平台:自读自悟 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重激趣 重应对 重倾听

实践活动:学语文 用语文

习作百花园: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

自主阅读园地:独立阅读 享受乐趣

(四)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进行口语交际,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创设特定的情景

口语交际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具体的情景就无法进行。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期待和情感冲动,使学生进入一种渴望情感表现和交流,希望投入到情感活动中去的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这是使课堂富有生命活力的基本条件,也是让学生的情感生活成为可能,使他们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

2.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倾听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可以捕捉有效信息,把握主要内容,揣摩其表达的意图,应对时可以及时调整说话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言语沟通。教材中多次出现 “和同学交流”“互相评一评”“议一议”等提示,学生要互相评一评、议一议,就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当然,每次的口语交际,听、说双方随时发生着交换,都会涉及到倾听,都要引起老师的关注。

3.要培养学生应对的能力

口语交际效果的好坏在于学生应对的能力。本册教材的口语交际十分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如,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桃子自采’这种崭新的购物方式能不能在社会上大面积推广?如果认为能,请说出理由;如果认为不能,也请说明原因。”这次口语交际除了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有条理的表达外,还有一大功能,就是要通过辩论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善于从对方发言中捕捉有用信息,然后进行恰当的应对的能力。

4.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生活即课堂,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例如“保护青蛙”,通过引导学生去进一步了解青蛙,分析青蛙数量减少的原因,提出保护青蛙的办法,并议一议这些办法管不管用,让学生懂得关心社会问题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意识。另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安排时间和提供机会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渠道。比如,请学生主持班队集体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演讲、讨论、辩论,学做小记者、小导游等。总之,凡是能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交际活动的机会,教师、家长不包办代替,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勇于、乐意、善于与人进行交往。 5.要采用发展性评价

口语交际有效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手段。《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首先,口语交际的评价应注重激励性,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流畅的语言大胆交流,让学生的真言、真情、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