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 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想象的句子,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 板书:21望月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 明确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4、 学生质疑,理解词义:
清辉 凝望 瞳仁 绘声绘色 云絮 剪影 不假思索 晶莹 隐隐约约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 指名回答。
3、 我们怎么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 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3、 用钢笔描红。
4、 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 惊奇( ) 封闭( )
5、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 学生练习。
2、 读词语。
二、 学习第一段
1、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 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 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 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从这句话你看出小外甥的什么特点?
3、 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 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又体现在哪里呢?
5、 分角色朗读课文。
6、 了解诗句的意思。
(1) 学生解释。
(2) 教师点拨理解。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端着酒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低: 比…… 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啼:乌鸦叫。眠:睡。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秋天。平羌:平羌江。
7、 指导读诗,背诵。
8、 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 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1)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 布置作业
1、 复习课后词语。
2、 搜集有关山水的古诗,举办班级赛诗会。
第三课时
一、 听写词语
1、清辉 流动 封锁 不假思索 隐约 挑战 剪影 绘声绘色
2、过渡:
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聪明好学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 学习第三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思考:
这一段写什么?板书:相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2、 讨论交流。
引 导学生说出: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让人想也想不到,又十分自然。“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 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 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4、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 习第四段
1、 齐读课文。
2、 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3、 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 录音,展开想象
1、 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 引导学生幻想。
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 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六、 布置作业
1、 抄写喜欢的句子。
2、 背诵课文。
3、 举行赛诗会。
板书:
21 望月
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 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 爱幻想
独坐甲板 展开幻想
2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 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 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 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 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 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 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 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 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 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 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指导。
2、 学生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 过渡导入
1、 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 指名回答。
3、 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院里
4、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 学习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 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 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 闹嚷嚷 挤 飞涌出 小天使
4、 指名读然后齐读。
5、 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 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 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 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 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 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 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 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 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 学习第三第四段。
1、 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 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 学生交流。
5、 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 指名尝试背诵。
7、 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 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 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 齐读第四段。
(1) 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 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 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 学生讨论交流。
13、 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 默写词语。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23、半截蜡烛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
2、 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 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 学生交流。
4、 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 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 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准字音。
(2) 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 讨论主要内容。
4、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练习。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 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 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 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 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 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 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 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 第一场的编排。
1、 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 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 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 布置准备工作。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默写词语。
练习6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识括号里的繁体字。
3、选择适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4、照样子写句子。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
7、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读帖”书空练习。
(2)交流心得。
(3)示范书写。
3、练习。
4、反馈。
(1) 展示作品评点。
(2) 指出共性问题,矫正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认识
3、练习(师生、生生)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 明确字义。
(2) 指名读句子
(3) 口头填词感悟
3、练习
4、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 指名读题
(2) 说一说要求中重点词是什么。
2、指导
(1) 读例子研究句子
(2) 比较两句意思的异同。
(3) 体会词语作用。
3、练习
4、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 明确要求
(2) 读成语大致了解内容
2、指导
(1) 指名读,纠正字音
(2) 读准成语
(3) 了解成语意思
(4) 找一找成语共性和特色
(5) 读成语,读出韵味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口语交际
1、谈话,揭示话题
(1) 请一位同学读高斯的一句话
(2) 看教学片段: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瓦特发明蒸汽机
(3) 引入口语交际话题
2、指导
(1) 介绍自己知道的奇思妙想
(2) 看教学片段:小学生发明作品展示
3、讨论汇报
(1) 小组谈论,准备发言。
(2) 全班交流,每组代表发言。
(3) 评价补充
4、反馈
(1) 说说谁的设想好。
(2)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二、教学第七题
2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仗的特点。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仗的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板书课题:赠汪伦
2.简介作者。
3.解题。
《赠汪伦》是李白临别前写的一首赠给好友汪伦的七言绝句。
李白赠给好友汪伦的这首七言绝句中,他要对汪伦说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句的大意。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五、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1)理解“乘舟、欲、行”。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李白上了船刚要走,忽然听到了什么呢?
2.读第二行诗。
(1)理解“闻、踏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3)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小结。
(5)听到好友在岸边踏歌相送,使人心中感慨万分,他想到什么呢?
3.读第三行诗。
(1)理解“千尺”。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1)理解“不及”。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3)把三、四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小结。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六、总结课文,体会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前两行采用叙事手法,写了人物的活动,后两行借事抒情,写了内心的感受。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3.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八、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3.抄写《赠汪伦》
板书:
赠 汪伦
李白 乘舟欲行 忽闻 岸上踏歌
桃花潭水 不及 送我深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2)指名读题。
(3)解题。故人:老朋友。庄:村落,田舍。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4)简介作者: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
(3)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①轻声自由读第一、二两行诗,理解“具、至、田家”。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③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更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2)学习第三、四两行诗。
①轻读第三、四两行诗。
观察插图,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景色呢?
②结合图理解“合、斜、郭”。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④讲解对仗的特点:
绿树 村边 合,
青山 郭外 斜,
这里“绿树”对“青山”是写事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3)学习第五、六两句诗。
①理解“轩、棉、话、桑麻”。
②根据图画指导学生理解五、六句的诗意。
③学生把第五、六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4)学习第七、八两句诗。
①理解“待、重阳日、就”。
②指名把第七、八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
5.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全诗的意思。
6.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静舒适。
7.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范读,练读,师生齐读。
练习背诵。
8.指导书写。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 至 田家
(见) 绿树、青山
过故人庄 开轩 面 场圃
把酒 话 桑麻
(愿) 重阳(来赏)菊花
26、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 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27、三借芭蕉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会用“竟然”、“水泄不通”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联系课文读作业4中的有关句子,兵力接带点的词语,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4.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学习孙悟空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感受孙悟空的足智多谋及英勇善战。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利用恰当的夸张,才能写得更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录音机、挂图、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西游记》中有位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美猴王,他是谁呢?谁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借芭蕉扇》。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孙悟空为什么要借芭蕉扇?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三借芭蕉扇?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认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的生字表。
2.反馈检查。
(1)指名读生词。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课文已经会读了,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把不懂的词语划下来。
5.请大家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6、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课文也读得正确、流利了。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练习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象火焰山的情景,明确借芭蕉扇得起因和缘由。
2.引导学生找出从哪些词可感受倒铁扇公主的无理和芭蕉扇的厉害。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想象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里脚蹬头撞时铁扇公主“满地打滚,大喊饶命”的狼狈样,从而领悟到孙悟空的足智多谋。
4.自由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5.指名概括第一段(第1—3自然段)的段意。
6.自由读第二段(第4—6自然段)准备复述。
7.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8.自由读课文第三段(第7—9自然段),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恶战的激烈?在讨论中感受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
9.为什么“铁扇公主连忙把真芭蕉扇献了出来?”在讨论中体会孙悟空的神勇善战。
三、总结全文
1.课题是“三借芭蕉扇”,是不是“借”?为什么用“借”?
2.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物?
3.播放《敢问路在何方》,学生跟唱。
四、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书写练习。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27 三借芭蕉扇
一借 铁扇公主给假扇
不怕困难
孙悟空 二借 牛魔王骗回芭蕉扇
敢于斗争
三借 铁扇公主献扇
练习7
教学要求:
1、 用钢笔描红。
2、 认识几个部首,并写出属于这几个部首的字。
3、 按要求写出有关词语。
4、 认识反问句,体会反问的作用,再照样子写出两组句子。
5、 熟记12条成语。
6、 朗读背诵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歌。
7、 采用“学期总结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8、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 指导。
(1) 指读句子。
(2) 提示写好:航 规 模
(3) 提示注意问题。
3、 练习用钢笔描红,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纠正。
4、 反馈:展示写的好的同学的字,全班进行评点。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
2、 指导。
(1) 仔细观察图画,看一看每组里的图画与字形的关系。
(2) 这几个象形字作为部首时,部首的名称是什么?
(3) 作为部首组成的字,大部与部首所表示的事物有关。那么,你能通过观察图画以及有关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具体地说说吗?
(4) 仔细回忆一下,哪些字属于这些部首?小组展开讨论,看看哪组说的多。
3、 练习。
4、 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明确具体要求。
2、 指导。
(1) 指名读要求》
(2) 想想:哪些词语是形容学习刻苦的?
(3) 哪些词语是形容风浪大的?
(4) 哪些词语是形容气势大的?
3、 学生练习。
(1) 学生尝试尽可能多写词语。
(2) 学生板演。
4、 同学互相评讲,然后读读词语。
四、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引导学生弄明白本题要求。
要求:读句子,说说每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照样子写句子。
2、 指导。
(1) 请学生仔细地读句子,体会一下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
(2) 再读句子,感受一下两句话的语气。
(3) 比较在表达形式上的区别。
(4) 读一读,想一想:这每组的第一句话是怎样改写为第二句话的?
(5)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余的句子。
3、 练习。
(1) 学生照样子写句子。
(2) 交流评议。
(3) 指名读句子。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明确要求。
2、 指导。
(1) 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要求边读边想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2)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每组两条成语之间的练习。
(3) 学生自由练说成语的大概意思。
3、 练习。
(1) 自由练读。
(2) 同桌互背。
(3) 指名背。
(4) 集体背诵。
二、 教学第六题
(3) 审题。
(1) 指名读题。
(2) 请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 指导。
1、 让学生小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弄清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
4、 弄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简称和全名的对应关系。
5、 教师范读。
4、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齐读。
3、 练习背诵。
4、 全班齐背。
5、 检查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第三课时
1、 教学第七题
1、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认真总结自己本学期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养成上的收获。
(2) 把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人。
(3) 在黑板上写上“学期总结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2、审题。
(1) 指名读题。
(2) 帮助学生弄清楚本题的训练要求。
3、 指导。
(1) 启发谈话:同学们,这个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本学期在老师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同学们在学习上、行为习惯养成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 来举行一次“学期总结交流会”,请同学们把自己这一学期以来在学习或行为习惯养成上的收获和进步说给大家听一听。
(2) 提出要求:
② 只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总结交流。
③ 说前只是拟订一个发言提纲,而不是写发言稿。编列提纲时要注意:一要弄清楚说什么,二要想好怎么说。
④ 每人都要先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说得好。
⑤ 每组都要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看谁说得最好。
⑥ 交流时,要注意文明用语以及说话的语气和音量。
⑦ 听的同学要专心,听完后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练习。
(1) 每人编拟发言提纲。
(2) 每人在小组里练说,评议、推选代表。
(3) 每组的代表上台交流。
5、反馈。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望月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