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飞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法布尔身上最贴切不过了。着迷,迷恋,痴迷,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
教学本课时,不妨由题目出发,理清文脉,激活情脉,进而达到感悟人物的形象提炼人物精神的目的。
一、以问促读,理清文脉。
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更有价值。我估计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大概会是这样几个:这是谁的衣袋?衣袋里为什么装满昆虫呢?初读课文,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是指法布尔的衣袋。通过作家卡片的资料我们可以对他做一下简单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昆虫学家。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小时候发生的事情。
全文一共讲了法布尔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法布尔在很小的时候,花三天时间捉一只纺织娘,因为迟回到家,引起父母的虚惊;另一件事是法布尔在八九岁的时候,放鸭捉昆虫,挨父母责备。其中第二件事情写得更详细一些。
二、咬文嚼字,感受形象。
“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课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法布尔抓住纺织娘;二是法布尔捉“小宝贝”放进鼓鼓的衣袋。作者重点描写的捉“小宝贝”的情况。教学时重点从人物的心情、动作等方面,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其一,可以引导学生从第一到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句。你看,捉到了昆虫,“高兴极了”,“满载而归”,“心里喜滋滋的”;被迫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眼泪是“刷刷地往下掉”。在法布尔的心中,昆虫的确是“心爱的小宝贝”。其二,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动词,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放进”一词,看上去平常,实质用得准确传神,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词造句得精妙恰当。其三,还应当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责骂。在一般的情况下,就一般孩子而言,父母不允许捉昆虫,孩子便自动放弃了,而法布尔在如此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地挑拣”,“躲起来偷偷地玩”,其痴迷程度便显而易见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这叫侧面烘托。
三、激活情脉,提炼精神。
为了进一步升华文章的主题,概括人物的形象,我们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呢?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这看似丑陋和怪异的标志性外貌恰恰最能反映法布尔对待昆虫研究的“痴迷”。正是这鼓鼓囊囊的衣袋才展示出法布尔所具有的好奇,以及执着探索的精神。可以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好好欣赏”,指导朗读体会。在第十节还有一处关键的语句“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一个“仍然”,让法布尔不怕挫折、执著探索的精神再一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静静地观察,不懈地追求,正是法布尔后来成功的关键因素。痴迷一生,无悔的选择。
最后,老师可以适时为大家推荐阅读少儿版的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另外,五年级的科学课里也有相关的观察动物(比如蚯蚓)的内容,正好可以让孩子实践一下。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材解读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