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大漠教材解读1:舟行大漠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就先说说我对自读课文的理解和看法吧。在小学阶段,自读课文的篇目不多,篇幅也较为短小,学生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为充分体现自读课文“自读性”原则,老师就必须把“自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析。学生自读、自析过程中,这个读析过程是个体思维活动的过程,是浅层次理解目标的过程。知识迁移正确如何,课文理解程度如何,还得靠师生间、同学间的讨论。讨论是二步读析的延伸,是另一种形式的读析。讨论中,“错误之处予以

纠正,疏漏之处予以补充,疑难之处予以阐明”,(叶圣陶语)讨论充分发挥了群体思维的作用,让每个学生

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深层次的理解教学目标,彻底的实现“知”向“行”的转化。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都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使整个教学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读书莫放“拦路虎”》安排在第三单元颇为巧妙,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从文学的层面为学生拓宽了事业,把学生带进了广阔的阅读世界,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必将有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在学生最需要得到方法指导的时候,编者安排了这一课外阅读指导性质的文章,可谓是雪中送炭。这就解决了一个学什么的问题。学生至少可以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联系本册教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部分来看,本文又是对它的最好诠释。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学生还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说理的方法。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短小的论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作者先从现象说起,归纳出问题来,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说理,条理清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说服力强!所以,教学的时候能兼顾这二者,也算是理解了编者的一片苦心。文章开头的比喻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一个点。一点点粗浅的思考,呈现给大家,纯属抛砖引玉。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读书莫放“拦路虎”》教材解读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