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遍课文,我在思索这么几个问题:

1、学生读了以后,他们能否于我们一样受到强烈震撼?

不自然的想起这个问题,是因为相对于海伦的一生,我们的课文只是蜻蜓点水,高度概括,虽然有些例子,但并不具体完整曲折,难以打动学生的心。我们成人易于受到感动,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比较多的风风雨雨,目睹了比较多灾难和痛苦,正因为有了更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能清晰感知海伦的不易,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我们的学生的生活境遇跟海伦有着明显的区别,加之他们的生活经历有限,可能无法真正从心灵上受到震撼。那么当学生的生活和海伦的生活有强烈区别的时候,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海伦呢?仅仅依靠课堂四十分钟是不够的,需要课外的铺垫,阅读有关海伦的书籍,了解海伦的生平成了一种必需,这种必须不是在要上这节课前才开始布置,时间能否提前到一周左右,毕竟学生对找到的资料要进行先行的阅读。

2、世人为什么瞩目海伦?

我想世人瞩目海伦,是因为海伦自身不懈的努力以及为残疾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正因为海伦成功了,所以才引人注目,所以才追本求源,顺藤摸瓜走进她的童年,关注她的童年,想用她童年的生活来感染现在的儿童。

3、海伦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为什么课文做了这样的选择?

一个人的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有时是不一样的。对于海伦个人,她的最难最伟大之处不是为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而是她能从无色世界走入有色世界,从无声世界走入有声世界,从而做一个正常的人。所以课文所选择的事例是海伦成长路上的重大的转折点,是后面一切行动的基石。

4、是什么力量驱使海伦走进有色和有声世界?

是什么力量呢?“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是一种需要倾诉需要交流的强烈欲望。人最惧怕的不是寒冷和饥饿,而是无边无际的寂寞,小海伦就是如此,当她无忧无虑的生活了五、六年以后(其实,当时她已经是一个残疾人了,但当时她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主要来自物质上的),她有了“精神”上的要求,有了倾诉的强烈欲望,当这样的欲望得不到的满足的时候,“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问问孩子,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他们脾气暴躁的时候都会作些什么?

这常人无法想象的强烈欲望成了海伦学习的无上动力,“为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海伦为什么而学习,不是为了远大的理想,不是为了将来能作出多大贡献,只为能与同伴门快乐的在一起,能高声喊一声“妈妈”,这是一个普通的再不过的要求,是一个普通孩子再普通不过的需要。

可海伦毕竟是残疾人,她要学习,就得遭遇比常人更大的困难,遭遇比常人更多的挫折:“水”和“水杯”的区别,作为我们正常人是一目了然,可如此简单的东西,在海伦那里学来是多么艰难,感谢她的老师,让她触摸了世界,手成了她的眼睛,成了她的口,“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而令海伦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艰难的学习不仅使他达成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还在不知不觉中陶冶着她,使她的精神需要越来越高尚,最终成为世人所瞩目的人。

我想,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要讲那个有着光环的海伦,应该讲那个普通的海伦,因为她的普通,孩子们才容易接近,孩子们才与她有着共同的语言,也正是她的普通,她的成就才显得那么不容易,才伟大。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海伦 凯勒》教材解读二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