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高林生老师所说,本文是一则“文学典故”。所谓典故,其实就是文中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语句。因此这一课,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推敲的故事,还要让他们知道它现在的意思和用法。“悟道理、明用法”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作为一则故事,它具有精彩的故事情节,遵循一定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起因,有经过,有高潮,有结果,这个顺序是非常清晰的。以“推敲”为抓手,提领而顿,“,知故事,悟道理、明用法”百毛皆顺。故事大概如下:贾岛拜访友人未遇,留诗一首。由于有一个字眼无法确定是用“推”还是“敲”,而反复斟酌推敲。无意中竟然冲撞了韩愈的仪仗。谁知道因祸得福,在韩愈的帮助下二人共同推敲完成了诗作。这种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推敲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教学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到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明白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算难事。难点在于,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推敲。

答案其实书上也有。首先一点,要能发现问题。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解决一个问题的价值还要大。假如,贾岛没有向自己的作品发难,也就不会发现“推和敲”的问题。也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故事了。其次,要专心致志地去思考。你看,贾岛一边走,一边口中吟哦,一边指手画脚,旁若无人的憨态。把贾岛忘我钻研的精神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另外,在这个故事中,韩愈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推敲”很适宜和同志者共同完成。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点拨可能就会点燃一座“沉寂的思想火山”。尤其是这位朋友比你更高明的时候,那种点拨带给你的享受无法言表。文中韩愈就是这样一位大家。他的建议是用“敲”。原因说得也很明白:1、要讲礼貌;2、写静偏写闹,闹中去取静,这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就比如,我们形容教室极其安静,与其用万籁俱寂,不如用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更加的形象。

知道了这些还不够,因为推敲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技能。知道还要做到。本文里面就有几个非常好的“推敲”训练点。课后的习题就不多说了。“拜访”和“访问”,“宁静”和“安静”,“即兴”和“即时”虽然意相近,但是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例如,拜访和访问相比,有尊敬的意味,不是一般的走走,而是满怀敬意,多少有些像刘备的三顾茅庐;即兴不仅有当即的意思,还包含了有兴致。就是所谓的灵感吧。这个可是一个大本事,可遇不可求。另外,只要学生读书仔细,一定可以发现还有一处值得推敲的地方。就是“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的“摸”字,为什么不能用“找”呢?让同学们一起推敲推敲。或许就能发现,这个摸字可不简单。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知道贾岛迟到的根本原因,他不熟悉这条山路。除此之外,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也能得窥一斑。 “找摸”值得推敲。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要教给学生推敲的方法——《推敲》教学谈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