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建国后,翻身做主人的新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抱有极大的热情,五十年代初党中央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以万计的各式人才涌向新疆,甚至把自己的子女带到新疆,扎根新疆,开始了艰苦创业,建设者多达1330多万。《白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那个年代,那种热情,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或许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生在现代社会的小孩子,“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所以,如何通过文本,让他们了解那种精神、又如何把那种精神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能为他们所接受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就就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白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说学生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在上个学期也已经接触过了,比如说《高粱情》,文章就是借高粱顽强的生命力比喻那种具有坚韧不拨的品格的人。但是上个学期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明白文章深蕴的道理,但是这个学期的要求提高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还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并由此延伸开去。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
1、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
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以此同时,根据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这个模块的特点,教材还把这个模块的训练重点定为“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明白了教学的要求,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材。
四、说教法
1、“练读”、“品读”、“悟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
“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悟读”是边读边领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第一课时理解白杨树的“外秀”。第二课时理解白杨的品质,找到白杨的“内秀”。最后由白杨树联想到有白杨品格的人,感悟人生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三层次练读、品读、悟读,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2、借物喻人的文章一定要处理好物和人的关系。我认为一般就应先讲好物的特性,然后再讲清人的特点。作为这个模块的开篇课文,里面提到的物的特性和人的特性的关系是比较密切而且明显的。根据文章的思路,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让学生感到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树立起边疆创业者的高大形象。
五、说教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本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反映戈壁滩的风光的影片,让学生谈谈对戈壁的印象。(学生回答)然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戈壁的句子,读一读。(先为白杨的出场设定一个特殊的氛围,用贫瘠的戈壁衬托白杨的美丽,为课文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过渡语::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但是在着茫茫的隔壁上却长着一种美丽的植物,那是什么?
(二)练读,了解白杨外形特点(外秀)
学生回答是白杨后,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从整体入手,通过听录音了解全文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思考以下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
接着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让学生从文章找出描写白杨的相关的句子,并反复诵读、展示、交流。老师适时指导(小组探讨,合作完成。分享学习心得,相互补充,会给自己带来启发。)体会文白杨的“外秀”。(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下热情地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阶段,应该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长的怎样?”
学生回答后,以过渡语:“生长在贫瘠的戈壁上的白杨那么值得称颂,仅仅因为它长的美吗”?这个问题,直奔重点。
(二)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内秀)
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写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三)悟读,领会爸爸心愿,由物及人。
过渡语:白杨确实很让人敬佩,但是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2、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
3、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沉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这一部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是那么的无私,无私的除了新疆的“白杨树”,大家还能找到我们身边的“白杨树”吗?下面大家来听一首歌,看歌里面的白杨指的是谁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引导学生体会保家卫国的士兵形象。
再出示现代社会的支边、援藏的学生、干部、老师等形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种植下更多的白杨种子,并在祖国的西部长成参天大树。
(五)布置作业
学完文章,写写自己的感受。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六、说板书
(物)白杨:
茫茫戈壁、深深扎根、高大挺秀
喻共同点
(人)爸爸、其他建设者:
条件艰苦、扎守边疆、艰苦创业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让凶杨长成参天大树——《白杨》说课设计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