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作为基础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接受信息的不全面性导致认识的肤浅片面、道德与法律观念的滞后以及行为准则的冒失与偏激,甚至有些残疾人为此触犯了法律。这些特殊性的社会表现意味着强化德育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为此每一名特殊教育者都要充分认识与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从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出发,促使学生健康地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并体验成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让语文教学显现出“文道合一”的本色。教学中我做到:

一、胸怀德育,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

德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逐渐丰富。结合残疾学生的实际应主要进行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具体美德为基本内容的道德素质教育;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以及从品质结构方面着眼的行为规范与心理因素等方面的要求。还有国家规定的小学德育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等。

二、投之以情,精心挖掘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每个学科类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就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而言,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这些文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如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纯洁美德,展现祖国的灿烂文化,揭露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讴歌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在材料生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充分遵循“文道合一”的原则,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从而促使他们身心的愉悦发展。

三、建构载体,优化德育教学行为。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要做到“润生无痕”,则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以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

1、利用精妙的导语进行德育渗透。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雨中》一文可借助多媒体视听手段模仿出雨中这一独特的生活场景,然后提出如下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说一说雨中的行人场景?(2)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然发生了一起意外,你将如何面对呢?通过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有力地渗透了“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从而激发了他们思想中最纯洁向善的一面。同时又将故事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显得真实而又贴切。

2、在介绍背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课文,从而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一课时,由于作品的年代及地域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动的语言、音乐低沉的曲调来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把学生带进一个对沙皇统治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气氛之中,来深化理解纤夫们为了挣得一块面包,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往往的悲惨生活。

3、抓住文题进行德育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这课时,可以课题为教学本文的突破点,引领学生理顺文章的脉络:文章由课题落笔,先交代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原因,续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景,后抒发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的感慨。为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思想感情,领会周总理劳苦、简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又如《背影》一文,文题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感情的触发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文章中先后四次提到的“背影”、父亲送儿子上车途中说的四句话以及儿子的三次流泪有效地组织讨论与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是以“背影”为题,并将其贯穿全文,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状写出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使我们随同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

4、于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中进行德育渗透

有些文章感情充沛,只有在理顺文章的感情线索后方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荔枝蜜》一文时,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我”对蜜蜂的感情三次变化过程:因为儿时被蜜蜂蛰过,所以对蜜蜂总不大喜欢。当来到从化温泉吃到荔枝蜜后,不觉动了情,产生了想去看一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的愿望。在参观养蜂大厦,了解了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种崇高品质后,心中“不禁一颤”,于是发出了对蜜蜂由衷的赞美,并以自己梦变成一只小蜜蜂而结尾。在整个故事情节的挖掘过程中从而梳理出“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美蜜蜂——决心想蜜蜂学习”这一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渗透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教育,升华了残疾学生“勤奋不息、舍身忘我”的创造情感。

5、在分析人物形象中进行德育渗透

为了让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站起来,并铭刻在学生心上,课堂上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可利用与表达主题有密切联系的词语及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教育学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此句“猛”是关键词语,说明时间紧迫,不能犹豫,必须使炸药包快一点爆炸,威力大一些。同时这个“猛”字也正好表达了董存瑞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以及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再结合“昂、挺、站、托、顶、拉”等几个动词来讲解,董存瑞的形象立刻丰满起来,既使学生领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又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

6、利用高超的教学机智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非教材因素的影响,利用自身的教学机智有实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时地运用强化手段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赏识的眼光期待着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教学语言的人文化,注重教态与手语的得体表达等。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将使学生极力模仿,急与参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渴望受尊重与享受成功的欲望等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养成或满足。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切实加强德育渗透。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效架设德育之桥梁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