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是作家吴运铎记叙自己童年时代因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是这样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组织教学的:

一、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再让他们找出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

2、交流后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出一个简单的提纲。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发生的事

半夜

天还没有亮

天亮后

中午过后

太阳落山了

让学生知道:

(1)、半夜动身,赶到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2)、天还没有亮,爬上记账桌睡着了,被人抽掉桌子。

(3)、天亮后,挑煤上路,历尽艰辛。

(4)、中午过后,继续赶路,栽倒山腰,煤撒一地。

(5)、太阳落山了,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只好挑着空筐回家。

3、通过这个提纲,使学生了解了“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理清了故事的条理。我让学生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深入体会: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从而感悟到:为了谋生半夜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时间跨度近20个小时。“我”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旧社会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二、深入体会,读中悟情。

1、围绕学习要点,引领阅读感悟。指名读课本“小金钥匙”:“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和历史,比如《劳动的开端》一文,使我了解了劳动人民当时生活的艰难。”让学生根据“小金钥匙”的提示,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出“当时生活艰难”的句子,多读一读,并想一想自己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2、组织交流,内化情感。在组织汇报时,让学生先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一谈个体的感悟:读出了什么?通过“读—→谈—→思—→议”的形式使学生内化情感。并相机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的感悟。

(1)、“我看见比我大点的穷孩子都去挑煤。”

“我”只有十二岁,所以其他挑煤的穷孩子也大不了多少,可以看出在旧社会穷孩子从很小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担。

(2)、“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从“抽掉”这个动词体现出“矿上的办事人”动作粗暴,态度冷漠,尽想看穷人的笑话,而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穷人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3)、“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

(4)、文中的几个比喻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用法。

3、以情促读,赏读品味。“感悟”是内化的表达,“朗读”是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并组织学生评价:你是否能听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而后我播放一些反映旧社会生活悲惨的乐曲,让孩子们配乐朗诵,进行赏读品味。

通过以上的教学,紧紧地抓住“教学重点”,既使学生熟悉了“我”第一次挑煤的过程,又深切体会到了作者小时候的艰难岁月。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围绕重点,以读为本——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劳动的开端》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