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初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板书)一课,初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仔细地阅读课文,认识邱少云是怎样一个人,他具有什么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提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现在同学们先谈一谈对邱少云的初步认识好吗?

〔引导学生直奔中心。〕

生:(齐声地)好!

师:(表示满意,示意举手发言)。

生:邱少云是一个严守纪律的人。

生:他是一个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人。

生:邱少云是一个自学地严格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师:都说得对,最后这位同学做了全面的概括,提出邱少云是自学地严守纪律,不惜牺牲。很好,那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邱少云是这样的人呢?

〔改变传统的依照课文顺序阅读为变序阅读,直奔中心。〕

生:从隐蔽情况可以看出。

生:从他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这一段也可能看出。

师:应该说从他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这一段更可以看出,对吗?

生:对。

师:好,咱们先看邱少云是怎样隐蔽的?谁能把这一段课文读一下?

师:(举手者中,指名一人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我们听着听着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潜伏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一想,上级对这次隐蔽的要求(也就是隐蔽的纪律),是什么呢?

生:是不能让敌人发现。

生:不能有一点儿声音和一点点儿动作。

师:对,谁能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

生:“纹丝不动”。

生:“必须纹丝不动”。

师:对极了。“纹丝”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点儿。

生:一丝一毫。

师:那么“纹丝不动”就是棗

生:(齐答)一点儿也不动,非这样不可。

师:这,就是这次战斗前的隐蔽纪律。

师: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从这段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邱少去自觉地严守隐蔽纪律的?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作者看到邱少云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师:说得好。请问:“隐蔽得更好”是什么意思?

〔弄清了“隐蔽得更好”的意思,可以突出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生:就是隐蔽得特别好。

师:与谁比他隐蔽得特别好?

生:与我所看到的班长和几个战士相比。

师:那么,这个意思应该怎么说才完整?

生:句子中的“更”字,一是说班长和几个战士隐蔽得很好;二是说邱少云比他们隐蔽得还要好。

师:理解得很好,能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意思,你真会动脑筋,很聪明!

生:前边交代了邱少云离“我”不远,这句话中又说“几乎找不到他”,这说明邱少云“隐蔽得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找”不是一眼就能看得见,而是“我”在草丛里看了一个时间才发现的。

生:我也赞成他的意见,我们平时找东西,不是马上看到,而是经过他细、认真地看才发现,这叫找。“找”字用得好。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思考问题,我们学习课文,就应该这样下功夫。

师:大家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这么严格的隐蔽纪律呢?

生:因为我军离敌人前沿阵地非常近,稍微动一下,稍微有一点儿声音都会被敌人发觉。

生: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

生: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发现,所以隐蔽的要求很严。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很全面。正因为我军离敌人非常近,所以对隐蔽的要求很高,在“纹丝不动”前边又加了“必须”二字。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隐蔽得很好。这是从隐蔽情况看出邱少云是自觉地严守纪律的。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生: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一动不动。

师:好,我们默读这段课文,然后具体地说说邱少云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是怎样自觉地严守纪律的?

生:(默读课文,情绪很好)

师:大家再听我把第二段课文读一遍。

师:听我读了这部分课文,你想些什么?

生:(争先举手,抢答:)邱少云太了不起了,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而他连动都没动,连哼也没哼一声!他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那么长时间,我觉得这太无法忍受了!而邱少云却纹丝不动。

生:我们平时稍被火烧或热水烫一下,就叫起来,甚至疼得直哭,而邱少云不但没动,连哼一声也没有,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啊!

〔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会英雄的处境。很好。〕

生:他确实是一个严守战斗纪律,不怕牺牲的英雄。

师:大家讲得非常好!烈火烧身的剧痛,常人所不能忍受,而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却忍受了,他的确是一个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人!

师:看来大家已经明白课文主要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高尚品质,为了表现邱少云的这种伟大精神和品质,作者还写了自己复杂的内心活动,请看,“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会突然叫起来。

师:作者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他“跳起来了”吗?

生:没有,“他没挪动一寸地方”。

师:他“叫起来了”吗?

生:没有,他“没发出一声呻吟”。

师:“我”的担心也是必然的,因为邱少云太年轻了,又没有经过长期的锻炼,万一出了意外,“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然而,邱少云的表现为“我”的担心作了坚定的回答: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像千斤巨石一般,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充分地表现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段总结性谈话,可以使学生对英雄有个全面、完整、深刻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论文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深入理解中心思想,是教学一篇课文的重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改实践中,我根据课文特点,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心理状态最佳时刻,瞄准目标,直奔中心,进行阅读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的做法是:

一、从课题入手,捕捉中心

不少文章的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就是文章的中心,即所谓题眼。教学这类课文要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中心。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从题目上看,“爱”是题眼,文章紧紧围绕“爱”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文章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反复出现三次,把课题中的“爱”字具体化了,使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层层递进,步步升华。再如《一张珍贵的照片》,题目的关键词是“珍贵”。这张照片是谁的?

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珍贵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这张照片是珍贵的?教学时,紧紧围绕“珍贵”一词来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高尚品质。

二、抓住重点句子,直奔课文中心

有些课文,是用一句话来点明中心思想,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当然是重点句。教学这类课文,可让学生在初读时直接找出中心句。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学生找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中心句后,我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问题来,同学们通过反复阅读,从课文中找到詹天佑“杰出”的表现和“爱国”的行为。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就会以中心句为纲,阅读理解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中《桂林山水》一文的中心句,它究竟“甲”在什么地方,学生也会在阅读中理解的。

三、阅读重点段,挖掘中心思想

有些课文,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词语和句子,中心思想隐含在课文里,采用怎样的教法呢?可让学生初读课文,领会中心。在初步领会中心的基础上,可打破原来循着文章的顺序逐段阅读的老框框,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直接让学生仔细阅读,最能突出中心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深究重点段中的词语和句子,从字里行间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如我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是表现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接着,引导学生找课文中最表现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段落。这样,学生便可直接找出“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和“跳崖牺牲”三个重点段落来。在学习“诱敌上山”一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出阅读要求,这段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五壮士热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精神?为什么?这样,学生可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画,边思考。阅读后,找出最能表现五壮士这种崇高品质的地方有: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松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五壮的动作、神态的关键词语后,可引导学生深入地领会这些词语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有的联系上下文来谈,有的设身处地来谈,有的联系所看电影中的情景来谈。认识到只有“沉着”地指挥战斗,才能更有效地把大批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打一枪“大吼”一声,才更形象地写出副班长葛振林将自己满腔仇恨都凝聚在每一颗子弹上;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才能使出浑身力气,将手榴弹掷到敌群,多杀敌人;两个小战士“全神贯注”地瞄准射击,才能更加稳、准、狠地打击敌人。这些描写,将五壮士对人民执着地爱,对敌人刻骨的恨,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准确而又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通过重点段落中重点语句的深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概括,深化中心

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重温那些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读全文,总结概括,明确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的,从而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

如我教《小站》一文后,在总结时提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赞扬站上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心。那么,为什么文中用了不少的笔墨去介绍小站的“小”呢?学生充分讨论,归结出“文中突出描写了小站的‘小’”,地处偏僻,无人注意,而站上的工作人员不因为站‘小’而忽视环境的美化,仍进行一番精心设计,因此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我接着讲,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工作,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会受到人们的称赞,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既总对了全文,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在改进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明确目标,直奔中心的教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得以充分表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发挥,能够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和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来学习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的中心。这样,阅读教学目标集中,精力集中,可以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点评

吴天增老师运用“直奔中心”的教法,上了一节精彩的阅读课。课堂上,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教师引导得法,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思维活跃,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思想品德。

“直奔中心”,顾名思义,是引导学生直接奔向课文中心,站在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居高临下地进行阅读教学。这种教法是“变序阅读”的一种形式。它改传统地依照课文顺序进行阅读为根据课文特点,改变课文顺序进行阅读教学。这样,可使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使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吴天增老师在她的《明确目标,直奔中心》的教学经验里谈到“阅读重点段,挖掘中心思想”,这节课就是她的这一经验的具体运用。

你看,她在初步谈话时就提出,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课文,“认识邱少云是怎样一个人,他具有什么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接着就引导同学们谈一谈对邱少云和初步认识(即严守纪律,不惜牺牲),径直地把同学们引向课文中心。当然,这时候同学们对邱少云的认识还只能是初步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才能使这种认识得到深化和提高。于是,吴老师采用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与课文中心关系最密切的第二自然段(隐蔽情况)的第七、八自然段(壮烈牺牲),通过对“纹丝不动”、“……隐蔽得更好……几乎找不到他”、“……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等语句的具体分析理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邱少云虽然年轻,但他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而自觉地严格遵守纪律,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朗读是吴老师得手的一“着”。这节课上,吴老师以及她的学生的朗读,真把我们带入了那种万分危急和紧张的情境,使我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实录)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