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1~3页课本插图,使学生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4~5页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学会修改作文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1)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语文的》(生答:语文课)然而,学习语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渠道,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多种渠道学语文)
二、初步观察第1-2页的插图,根据地点把插图分为三类
1.家中:第1页的插图。2.学校:第2页上面的两幅,第3页下面的两幅。
3.校外:第2页上面的四幅,第3贞下面的四幅。
三、工分类指导观察插图
1.指导观察第1页上部和下部的-组插图。
(1)请同学们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观察,谁能说说图上分别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看了图,你有什么启发?(收听广播节目、通过热线电话问疑解难是学习语文的渠道之一)
2.指导观察第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思考:这两幅图上分别是谁,正在干什么?
3.通过以上观察,你知道在家中同学们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
4.指导观察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看看图上分别是谁,在干什么,你是从哪甲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
(2)语文课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主渠道,我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主要从课堂学习中来。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上好每节语文课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还应该养成坐姿端正、书本文具摆放整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
5.观察第3页下面的两幅图;:
(1)指导观察插图,弄清图上分别有哪些人。在于什么,是怎么做的。
左图:人物–校长、三名小记者地点–学校橱窗前事情–采访怎么做–用摄像机、手持话筒、做记录
右图:人物–兴趣小组成员地点–教室事情–猜谜语(或讲故事)
(2)指导学生说图意。提示:右图应安排好说的顺序,抓住中心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说。
(3你在学校里参加过语文的哪些课外活动呢?这些活动对你学习语文有哪些帮助呢?
四、课外延伸:除了书本上介绍的这些渠道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的渠道。
第二课时(2)
一、复习
1.从地点上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语文?(板书:家中、校内、校外)
2.课本中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家中学语文的渠道?(板书:听广播、用电脑、看电视)介绍了哪几种校内学语文的渠道?(板书:课堂学习、课外活动)
二、继续观察插图
1.观察第2页下面的四幅图。
(1)弄清人物、地点、事情,然后说图意。
(2)教师小结:同学们走出校园,融人社会,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要做好记录和文字整理工作,让社会活动推动我们语文学习。
2.观察第3页卜面的四幅图。
(])引导学生说出整体图意:这四幅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刊的情景。
(2)逐一说出图意。
(3)教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记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沦学习哪-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更是如此。阅读课外书刊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希望大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总结与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丈知道了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板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
2.上节课我们曾经布置大家思考学习语文的其他渠道,你们想到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提示从家中学语文、校内学语文、校外学语文三个方面说。)
以下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如学生不能说出,可由教师给出。
(1)家中学语文。①网上学语文。②与家人交谈,学习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
③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写观察日记,?
(2)校内学语文。
①自办墙报板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②留心校园生活,做有心人,积累写作素材。
(3)校外学语文。
①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②利用假期参加社区活动。
③发现有创意的广告,理解商家用心,学习语言技巧。
3.总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和学习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多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水平一定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第三课时(3)
一、看图导入,板书揭题
打开课本,翻到第4页,看看上面的图中是谁在什么地方于什么。(图上是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同学们讲课,讲解关于修改作文的问题)好!今天我也来给同学们讲–讲修改作文的问题。(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
二、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意思
1.齐读。2.提示厌、百的意思。3.学生试说句意
4.明确句意:文章写好了,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
5.过渡:为什么说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成为好文章呢?
三、出示小资料(用投影片打出)
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1.学生讨论:魏巍为什么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的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点:魏巍最初选取了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3讨论:作家写作要修改,我们小学生写作要不要修改呢?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我们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时间不长,作文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当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必须进行反复修改。
四、继续观察第4幅图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
2.图上同学们修改作文时右哪些习惯值得我们学习?(巩固基本的学习习惯)
(1)坐姿端正。(2)握笔姿势正确。(3)书本、文具摆放整齐。(4)专心致志。
五、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我们写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做?2.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六、观察第5页的插图,学习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1.教师提示:这是作文《小花猫》的一部分。文章写好后,小作者在上面作了修改。
2.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里面修改了几处,是怎样修改的。
3、请同学们逐句读,先读修改以前的,再读修改以后的。想想:他为什么这样修改?
明确:第一处和第六处:语句多余。第二处:标点错误。第三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
第四处:顺序混乱,应先写头部再写身体。第五处:错别字。
4.看了小作者的修改,想想:我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明确:(1)错别字(2)标点不当(3)用词不当(4)语序颠倒(5)语句多余(6)词语脱漏等
5.你学到了哪些修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明确修改符号:删除、插入、更换、调序
6、运用修改符号修改好作文后应该怎么办?
七、总结
教学后记: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4)
一、谈话导人
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书课题: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二、初渎指导
1.听课文录音。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会读会写生字,会读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锨镐彩翼荒山野岭裸露咆哮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4.讨论: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F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部分(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三、指导写字: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4)
一、复习: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1)自由读;(2)讨沦: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指导朗读,表现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3)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竹,思考: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5)讨论: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6)指导朗渎第3~?节:听课文录音。自由练习。“开火车”朗读。评议。
3.第三部分
(1)齐读。(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指导感情朗读,表现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三、练习背诵:1.引读助背。2.跟录音轻声背。3.配乐齐诵。
四、作业: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枝繁叶茂青L1J碧岭茂密树丛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
板书: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披绿装
动物植物——有家园青山碧岭
生活环境——变美丽
教后记:
2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6)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书题目。(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渎课文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浯: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赤朱丹彤悄然无声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词语意思:赤朱丹彤、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四、精读训练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讨论交流。(板书:真右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涛情画意,能止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1)学生试渎。(2)范读、齐读。
五、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1.听写生字词;2.齐渎第一段。
二、精讲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力'?
1.(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真让人喜爱至极!齐读第二段。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映示: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①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④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问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轻快入水)
①投影映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说说好在哪里。b、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②读夕阳在海面蹦跳的句子: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什么?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d.指导朗读。
③投影映示: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B、第二句话用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指名说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d.齐读第二句话。
(3)作者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说说为什么要写这些?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指名读,再抄下来。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总结课文
1、谈话: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2、播放课文录音。
板书:2、三亚落日
像孩童
真有诗意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后记:
3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游园不值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
-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课堂交流。
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2)朗读诗句。(3)逐行朗读,逐行理解。(4)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指名渎。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2)交流。
(3)朗诵。逐行朗读,逐行理解。(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后记:
4、新闻报道一则(总7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申奥成功时热烈欢快、令人振奋的场面。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重在通过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北京申奥成功,令所有中国人欢呼自豪,扬眉吐气的场面。
[教学重难点]:感受北京申奥成功,中华世纪坛令人振奋的场面。
预习题: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有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题,释题
1、板书:新闻报道一则
2、释题:“新闻”指最新的消息或事情,它具有及时、准确、真实的特点。
3、“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是这则新闻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说说课文着重描写什么地方的欢庆场面?
2、交流、讨论
三、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思考:为什么说“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因为申奥成功)
2、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
①江泽民同志什么时候来到什么地方与哪些人见面?
②当江主席沿着世纪坛南端抬级而上时,人们有什么反映?
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世纪坛成为欢乐的海洋?
④人们高喊“北京成功啦!”“中国胜利啦!”“祖国万岁!”可调换吗?为什么?
⑤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天安门广场上,广场上人们的反映如何?
(2)讨论交流。(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激动、高兴的语气)
(4)放录相,感受高兴时那激动热烈的场面。
3、学习第三段
(1)“经过长久的期盼”说明了什么?(中国北京为申奥付出了许多)
(2)为什么说“今夜属于北京,今夜属于中国?”
四、总结全文。本文主要写了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时,中华世坛令人振奋的场面:鲜花、彩旗、礼花、歌声……令所有中国人欢呼自豪,扬眉吐气。
课堂作业:摘录描写令人振奋的欢快场面的句子。(两至三个)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像喜欢的有关片断。
板书设计:
新闻报道一则
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彩旗挥舞
欢庆申奥成功人们欢呼场面热烈
礼花绚丽
歌舞欢乐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重点: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难点:抓住景物特点。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
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想想:
A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
B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五、练习写景。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1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照样子填空。4、重新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7、口语交际:不要私自撕别人的邮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题
1.审题。(1)指读题目。(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这段话。(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3)要求生仔细琢磨每字的运笔。
(4)教师强调字与字之间的排列要大小适宜、疏密有致。(5)引导学生回顾描红的要求。
3.练习。
(1)学习练习描红,要求每个笔画要一笔描成,描红时注意字的运笔。(2)师作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3)要注意学生在写字时的姿势,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1)指名读题目要求。
(2)学生说-说这-题应怎样练习(先画出错字,再写正确的字)。
2.指导。
(1)指名学生渎第-个句子。
(2)要求学生从第-个句子中找出用错的词.并想出正确的字。(坐与座、只与枝)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句子。(虑与虚、专与钻、祥与洋、会与打、棵与颗、废与费)
(4)引导学生边读边比较同音字与形近字。
3.练习。
(1)指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此题。(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检查学生完成此题的情况。(2)表扬做得正确、招写工整的同学。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1)学生认读题目。(2)教师帮助学生弄懂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例子:一(只)小鸟
(3)分小组讨沦,引导学生看清量词后的中心词语,再选择用合适的量词,
3.练习。
(1)学生分组口头练习。(2)指名学生说。
(3)学生在书上完成此题。(4)写好此题的学生可以多读几遍。
4.反馈:全班齐读。
5.课堂作业。填写合适的量词。
一()布一()衣服一()灯一()鞋一()围一()水一()牛一()高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1)指名读题。(2)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
2.指导,
([]指名学生读本题中的四句话,帮助学生体会这四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2)想一想:这四句话大体上讲的是什么意思?可以按什么样的次序来重新排列?
(3)可分组讨论。
3.练习。(1)让学生按事情前后的顺序重新排序。(2)填好之后,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齐读重新排列的句子:[正确的序号是:4132]
4.反馈。(1)检查此题的正确率。(2)帮助排列有错误的同学分析原因。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1)指名读题。(2)教师谈活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1)学生自由读)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只要大体说出成语意思即可。
(5)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每行前后两个成语的关系。(构成反义关系)
3.练习。(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2)同桌练习背诵。(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1)指名读。(2)集体练读。(3)集体齐背。(4)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1)指名读练习要求。(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1)让学生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试读。(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渎和领读。
(4)教帅讲解这首诗的大意: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5)指导学生朗渎,注意重音与停顿。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6)指名试读这首诗。
3.练习。(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2)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2)指名背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1)教师谈话,揭示话题:不要私自撕别人的邮票。
(2)学生自读题目下面的一段话。
(3)教师进-步明确本次口浯交际的要求:①仔细观察图面,了解故事梗概;②围绕题日、凭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把重点内容说具体,说明白;③小组练习后全班交流。
2.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从整体感知。
(2)按顺序出示每-幅图,引导学牛按照仔细观察-一分析图意-一展开想象这样的方法来练说每幅图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这件事的过程。
(3)指导学生各自练说,
3.练习。(1)学生分小组练说;(2)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教师在巡回过程中作重点辅导。
4.反馈,
(1)指名学生说四幅图的内容;大家听后评议,教师总结:
(2)指名四人小组成员站起来分角色表演,同学评议,教师指导后,再请同学上台表演。
(3)教师作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5、卢沟桥烽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读“烽”,“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5.设疑。“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认读: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3)这一段写了什么?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自由读,齐读。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3)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4)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5)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6)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板书:5卢沟桥烽火
敌军我军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英勇顽强
教后记:
6、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白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左窄右宽饶右-卜不要多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小组讨沦。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
(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3)指导读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
4.第3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3)练习朗读,指名读:
5.第4自然段。
读读,想想,画画,议议语句的含义。
6.第6自然段。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齐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6、二泉映月
倾吐————————情怀
(动人心弦)(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他爱……他爱……
恬静而又激荡他爱……他爱……
教后记:
7、夜晚的实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谁做实验果如何?)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生字词,相机字音。喉咙苍蝇(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薄膜油漆矿藏领域堵住揭开判断
(2)指名试渎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板书:蝙蝠斯帕拉捷)
4.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捌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间屯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5.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
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二、精读指导
1.理解第一段:(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产生好奇:一一—一
(2)交流。(板书:凭什么……)(3)朗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4)指导朗读。突出句中重点词语,渎好疑问的涪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来写?
2.理解第二段。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斯帕拉捷共做厂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交流,相机点拨。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写的?
(6)指导朗读。注意通过停顿体现出实验过程的层次。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琶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指名读,齐读。
(7)小结: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8)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勤于思考,大月巳实验,刁;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指导复述实验过程
1.分部分复述;借助板书,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2.完整复述。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等)
二、精读指导(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同时可画图或动作演示)
(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板书:超声波)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说说读懂了什么。(实验造福了人类)
板书:7夜晚的实验
蝙蝠飞行——斯帕拉捷思考——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科学无至尽)
8、古今贤文(真理篇)(总20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4个二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如何做到坚持真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包含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坚持真理呢?怎样才算是坚持真理呢?学了本课后就知道了。2、板题:8、古今贤(真理篇),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矢(shi)焉(yan)枢(shu)蠹(du)
2、指导书写:“蠹”字下面是一个“石”,加两个“虫”。
3、理解下列词语:
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把对待和处理问题。
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的:靶子。矢:箭。
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被腐蚀。
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一样。
逆耳:(某些尖锐中肯的话)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1、指读第1自然段,提问:这一段写的什么?
2、课文为了说明道理运用了哪些谚语?(找出来,齐读)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了什么的工作作风?(亲自实践)
4、为什么说“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强调亲自实践的作用)
5、齐读,学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指读第二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只有谦虚好学,知错就改,才是坚持真理)
2、与“满招指,谦受益”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哪句话?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齐读全文,小结(本文忠告人们坚持真理,必须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还要虚心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及时改过)
五、布置作业
摘录描写坚持真理的谚语(三个)
背诵全文。
习作2我的同龄人
教学目标:
1、懂例文《门官儿》,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搜集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确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和注重细节描写的方法。
3、能按要求完成习作,写一篇表现人的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仔细观察同龄人写出人物特点。
难点:选取两件相关事例,通过细节反映文章中心。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的人物,注意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出示投影,指导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
2、读例文:小作者先告诉我们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告诉我们什么?
3、阅读思考。
4、小结:作者先写外号来历,从侧面反映朱小春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接着写朱小春热心为集体服务,对朱小春言语行为的描写,能抓住细节,写得具体、生动。
二、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朗读习作要点提示。2、交流对习作要求的理解。3、引导归纳:
A)确定中心B)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中心
C)对于表现中心的事例一定写具体,最好抓住一个细节来写。
4、学生再读例文,仔细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方法。
三、运用写法,进行试说:
1、打开思路确定文章中心: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的同龄伙伴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的什么特点引人注意?:
2、讨论,举例说说本班人物特征。
四、完成习作:
五、讲评:
1、选取事例注意要有新意。2、把事例写具体、生动,要写好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A)不要千人一面。B)防止人物“成人化”、“理想化”
C)动词使用恰当。D)捕捉动人的细节。E)注意写事时的过渡衔接。
六、根据要求,同桌互相批改作文。
板书:我的同龄人
爱好:
特别之处
精神品质:
性格特征
练习2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把字写端正、美观。2、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会读对韵歌。5.熟记成语。4、学会修改病句。6.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要求。
2.指导。(1)指名读句子。(2)我们在描红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注意字的笔顺,二要注意每个笔画要一笔成形
3.练习。(1)学生各自在书上描红。(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描红好的同学的字,并进行表扬评点。(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1)指名读题。(2)弄清题目要求。
(先要看图,了解象形部首字的演变情况,然后分别写出疏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出示马的图片。(2)古代人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示马呢?请同学们看书。
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有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部首也是如
(3)由图画上的马演变成文字“马”,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
(4)用以上的方法教学其他三个部首。
(5)教师小结:“马”、“牛”、“羊”和“鱼”这几个部首原来都是象形字,由这部首组成的字,大都与它们各自代表的事物有关。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哪些汉字属于这些部首。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读一读。
2.指导。(1)这是一首对韵歌。指名读第一组。(2)让学生找出词义相反或相关的词语
(3)板书:来–往去–回雨雪–风雷松梢–竹叶草舍–柴扉
(4)小结。把一些词义相反或相关的词语放在一起,就成了一首对韵
(5)指名读第二组。(6)让学生弄清这组中含一个三字对(前三行),一个五字对(后两行)。
(7)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3.练习。(1)指名个别读。(2)齐读。(读熟)
4.反馈。(1)同桌同学互查。(2)指名朗读。(教师及时矫正)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1)复习修改病句方法。(先读句,找出病因,然后着手改,正确运用修改符号)
(2)出示第一个病句: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心情。
①找出病因:脸上与洋溢……心情搭配不当。
②应改为:同学们的脸上现出愉快的笑容(或表情)。(正确运用修改符号)
3.练习。(1)学生各自在书上修改其他三个病句。(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1)学生个别汇报修改病句情况。(2)及时纠正学生中改错的句子。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能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的意思。
(2)教师范读。(3)同桌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大概意思。(4)学生练习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让学生想想每组的两个成语有什么关系。(意思相近)
例如: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3.练习。(1)自由练读。提示:每组后一个成语都是X天X地,读起来好熟记。
(2)同桌的同学互相练背。
4.反馈。(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要查阅相关资料,并收集整理一部分内容时说给学生听。
1.审题。(1)谈话揭示话题:介绍世界名城。(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选择一座世界名城,②听老师讲有关材料,③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向同学们作介绍。
2.指导。(1)你知道世界上的哪些著名的城市?(2)你对它有些什么了解?(可相互补充)
(3)听老师给大家说说有关XX城市的情况,简单记录。汇报所列提纲,大家给予指导。
自己准备口述。分组讨论。小组选一代表作汇报。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教学后记:
9、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主要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的。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1)我国民族乐团已连续两次在世界三大著中音乐大厅之一的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你知道这金色大厅在哪儿吗?
(2)提示课题。
2、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①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生字词及自己读错的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导生字词。维也纳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装饰华尔兹掺和镂花梁柱
②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a.分小节读课文。b.通读课文。
(3)通读课文,指导分段。①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②交流。
(4)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优雅掺和装饰星罗棋布集体订正。
(2)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段意是什么?
二、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一句话,勾划下来。
①交流,出示:奥地利首都维出纳人是世界著听音乐之都。
②你认为什么叫音乐之都?③训练朗读。
(2)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交流。
(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教版第十册教案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