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评论写作水平的试验
(湖北 张幼军)
一、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必要的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提出的“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必要的。我对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起初,我注意到近年来文学鉴赏的内容开始进入高考试卷,并有逐渐增加份量的趋势,觉得对学生有必要极早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训练。后来,重读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觉得原来的单纯为了应试的动机狭隘了。今天的中学生不但是明天的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两个高度文明的享受者。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知识水准的提高,同学们应当比他们的父辈更能体验享受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而成为更加幸福的人。人类所创造的文学精品,则是人类财富的瑰宝之一。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精神财富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假如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以后还没有自己爱不释手的书籍,他们的心灵深处还没有留下自己所喜爱的诗行,没有自己百读不厌的小说、人物传记、剧本、故事……很难说这样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
基于这种认识,我坚持进行了一项“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评论写作水平”的试验。江泽民总书记在对海南省海南大学师生的一段讲话正好证实了我这项试验的选题是正确的。江泽民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点文学知识,有一点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中国青年报》1993年5月14日)
二、进行文学评论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
(一)由浅入深,逐步引导。
第一步,高一时,我选择了《鸿门宴》这篇作品让同学们进行评论。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我对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析,为同学们写文学评论铺路。通过讲析,学生对该篇的故事和人物一般都能把握。这还不够,在写作前,我还进行了示范性的作文指导,有意让同学们模仿。相当数量的同学一下子就跨过了文学鉴赏这道高高的门槛。
第二步,我选择了孙犁的《荷花淀》进行教学。为了培养同学们写文学评论的能力,我对该篇进行了精讲分析,然后再让同学们写评论。这次写作之前的指导,我变示范性指导为提示性指导。评《荷花淀》比评《鸿门宴》难度自然提高了一些。评《鸿门宴》前,老师在课堂上做过详细讲析,学生只要从书中选出合适的例子加以评析就成。而这次,则要求从人物朴素平常的对话中发现其真情真义,通过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展示其内心世界,通过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发现其画外之意。总之,要填补作家为读者特意留下的偌大的艺术空间。作文交上来,证明同学们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评论的写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的同学评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评出了景中之情,景中的诗意,景物描写的作用。更有同学能从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心理的刻画、人物的情感世界、作家风格等较大较高难度的“切入点”切入,结构框架更加庞大。……
第三步,将近期末,我选定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正是为了爱……》砍去结尾,出了三个作文题:(1)按照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特点,依据人物性格合乎逻辑的发展,请用200多字给故事续一个结尾;(2)写出该故事的梗概(不超过100字);(3)写一篇人物描写的评论文章。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卷。写作文前未作任何指导提示,完全由大家自己思考写作,这无疑又比评《荷花淀》加大了坡度。
最后一轮试验的学生升到高二、高三,我便放手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文学评论的写作:评《项链》,评《一碗阳春面》,评《祝福》、《雷雨》、《林黛玉进贾府》……
(二)上好欣赏课,激发兴趣。
上《荷花淀》之前,我要学生预习。不少学生告诉我:“实在不知妙在何处”,“一点味儿也品不出”,“简直难以把它读完”……
我决定把《荷花淀》上成文学欣赏课。讲课时我用这样的开场白: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有的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有的是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有的是像荷花淀那样带着的清新的芳香。读着孙犁的作品,使你感到浓烈的情感、盎然的情趣、幽深的意境;他的作品情节淡化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不事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艺术空白,只求神似,不求形肖,追求一种散文化格调。接着,我告诉同学们,《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风格的作品,该篇塑造了一群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真挚多情的人妻。她们在革命战争环境和革命精神的熏陶下成长为保卫家乡的抗日战士……从而把同学们引到一个令人向往的极美的艺术境界。“夫妻话别”一场,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水生嫂这一形象,我把对话改了一下——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上!”
水生说:“那咋成啊!”
水生嫂说:“咋不成?”
水生说:“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是去打鬼子,打仗!”
水生嫂说:“哦,那么说我是去走亲戚了?我还要干活哩!”
水生恳求说:“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水生嫂说:“说得轻巧,你不替我想想,也该替老人、孩子想想,上有老下有小的,我的命好苦啊!你这个狠心贼,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我不想活了……”
同学们见这位“水生嫂”如此说话,笑不可抑,全场气氛活跃。通过与课文中的对话相比较,大家很容易理解老师对水生嫂这一形象的讲析:她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既爱家庭,又爱家乡;识大体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个农村妇女,她并不求什么,只求得到丈夫的理解。她是多么淳朴、善良!同学们对老师的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美感享受的愉悦,是审美琴弦共振的和鸣。此时当我宣布写一篇评《荷花淀》的作文时,课堂上并没有出现感到为难的骚动,而是表现出少有的沉着、镇定。作文交上来,简直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有些评论还有一定的学术性。请看曹树明的评论:
手指的震动来自心灵的震,女人的心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触动了。但是,在这日本鬼子蹂躏中国的当儿,荷花淀的人民随时准备跟鬼子干。女人知道丈夫是村里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抗日参军的事他当然要走在前头,我怎么能拖他的后腿,让他带着思想包袱去打仗呢?那不是给他增加一份危险吗?女人也许这样想着,假装不小心划破了手指,连忙把一个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
这一“震”、一“放”、一“吮”把女人对丈夫的深爱与支持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见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
(三)表扬“大面积”,重在激励。
人是需要激励的,青年学生更需要激励。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评论的写作水平。我主要采用了写批语和作文讲评两种激励方法。三年试验,四个班近250人的文章都得精心批改。眉批的不说,总批的评语一般都在一百多字两百字。篇篇评语都有激励的文字。下面是我给邹霞同学作文的批语——
一篇名作在手,文中精妙处了然于心。从容道来,不蔓不枝,似乎不加艰苦的思索,似乎是随手拈来。评景物突出其恬淡之美,映衬之致,暗示铺垫之妙;评对话,评出了深情浓意,评出了人物性格;评人物性格既突出了水生夫妇,又简炼准确地评出了一群妇女各各不同的个性。文学鉴赏的笔墨运用到如此纯熟的地步,真是个不小的进步。现在你大概有了较深切而甜美的体验了吧:文学鉴赏当是这样一种审美活动。希望你能将这种兴趣持久坚持下去,写出更高质量的鉴赏佳篇来。
我认准了一个理:要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评论的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大面积”表扬,而利用作文讲评课表扬是最好的选择。
我有一个习惯作法,同学们作文每得到一个好成绩,我便在记分册上用红笔填上“优”。填在记分册上的“优”多起来,便像盛开的映山红,一丛丛一簇簇开放在早春的原野上。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映山红可以在早春盛开_语文论文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