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前不久在西子湖畔,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次阅读观摩课。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阅读教学中,使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沟通联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间是朋友,是同学,是伙伴。课前,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了恐惧。聊天过后,气氛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了一定的亲和力。
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吗?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师:哪个“于”?请来猜猜?
生:干部的“干”字加个钩。
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
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生:江苏徐州。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正是教你们。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
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
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读得好,一定读得笑哈哈!
对借班上课来说,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存在距离是无疑的。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但这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决不能喧宾夺主。在上述导入中,于老师的处理真是恰到好处,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二、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后。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很认真,是一字一句用心地读。
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很不平静。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可惜。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很悲哀。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沉重。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气愤。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十分憎恨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行为。
师:除了恨帝国主义,还恨别的吗?还恨谁?
生:我还恨清政府,他们让帝国主义侵略者毁灭了圆明园。
在整体感知阶段,于老师没有提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字地读,读后请学生谈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样的感受?”,看似平白的一问,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把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
师:我还注意观察同学们说话时的各种表情,说明大家读这课文心情很复杂。每个同学都告诉我心里不是滋味。恨谁?恨英法联军,恨满清政府。那么,你读了哪一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生:我读了第五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段,把你们的恨读出来。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
师:我发现大家的表情饱含愤怒。谁愿意站起来把对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的恨读出来?
……
师:让我们记住这恨,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同学们各人读各人的,读出你心中的恨。
生自由读,师帮助个别学生。
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让你恨?让你愤怒?让你难受?让你压抑?同学们再认真读读二、三、四自然段,默读后,用一句话来告诉我。拿出笔,一边读一边思考,静心读书,字字入目。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