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依据】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在这个单元中,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领略军人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这首诗中领略诗人的大气磅礴,感受他的伟人风采。
设计理念
诗意语文,就是复活学生感性生命的语文,就是让感性和理性趋向融合、求得平衡的语文。尊崇文本的价值取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达到人文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情分析
《七律 长征》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对“长征”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加深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我还以《长征》这首诗为切入点,另外选择了毛泽东的三首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伟人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诵这篇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同时,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弄懂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长征的视频、文字资料和《长征》歌曲录音并用powerpoint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叔叔带领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你知道他们是去干什么呀?(生:长征)他们为什么要去长征呢? 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对长征了解了多少呢?(交流预习的情况)。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毛主席)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朗诵全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全诗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试读课文,随机正音。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出师课件一,简单介绍)
4、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整体感知
1、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辛万苦,战胜这千难万险,请同学们整体朗读全诗,用一个字概括一下红军长征的过程。
2、指名回答 (板书:难)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1、师:诗歌中,毛主席是怎样描写这一“难”字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句。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3 、描述:读到这首诗,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面对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是什么态度呢?(生:不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
四、品读感悟,深入领会。
预设一: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从“细浪”和“泥丸”你读懂了什么?
2、他们与“五岭”、“乌蒙”又有什么关系呢?
3、怎么读这一句呢?
是啊,那么长的岭,那么高的山。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是翻腾的细小的波浪,就像 ,就像 ;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是滚动的泥丸,就像 ,就像 。你对咱们这支红军队伍怎么评价?
4、就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的豪迈气概。(指名读,齐读)
预设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我们先来看这个(寒)字。你怎么理解这个“寒”字?(寒冷、寒气逼人)
2、红军要横跨离水面有几十丈高,只有十三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场惨烈的战斗画面时,你也许对“寒”字会有更深的体会。(播放课件二)
3、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呢?怎么理解这个“寒”字?(战斗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让人心有余悸,心惊胆寒)
4、怎么读这一句。(先指名读再齐读)
5、你怎么理解这个“暖”字?读过长征故事的同学,你还记得金沙江是怎么渡过的吗?(五月初云南温暖的天气;激流拍岸,把岩石拍暖了)
6、那就让我们重温“巧渡金沙江”的场面(播放课件三):
7、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暖”字理解了吗?(心暖,愉快,巧渡金沙江后的热烈情绪和胜利的喜悦)把你的这种理解放到诗句里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8、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发生在这支队伍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学生再读)
9、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豪情,那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喜悦。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大声读读最后两句。
预设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读着这一联,你觉得哪个字跳入了你的眼帘,找到后细细推敲,琢磨琢磨。
“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过了最后一道难关,胜利在望,胜利之喜,会师之喜,摆脱敌人之喜,到达目的地之喜……)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来,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通过声音读出来。谁来向我们展示这种豪情万丈呢?
(老师从你的表情看出了“尽开颜”; 真好,这是一种豪情满怀的喜……)
五、总结提炼,感情升华。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吗?
2、作者在文中写了三座山、两条河,这里为啥用万水千山呢?
3、第一句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六、激情朗读,体验情怀。
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凭着坚定不移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
红一军团的战士们这样回忆:(出示课件四)(女生读)
有一位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说:(出示课件五)(男生读)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这样评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播放音乐《长征》)
来,让我们再来透过这激昂的文字,拂去岁月的尘埃,去感受曾经的壮丽和豪情,呼喊出你的心声吧!(全体起立,读)
结束语: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们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老师相信长征的精神一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七、课外实践,延伸拓展。
1、摘抄毛泽东诗词,感受毛泽东非凡的文字魅力。推荐阅读:《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搜集有关长征的史料和故事,每小组出一份以“长征”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我将本课设计了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
四、品读感悟,深入领会 。
五、总结提炼,感情升华 。
六、激情朗读,体验情怀 。
七、课外实践,延伸拓展 。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二、 尊重学生个性体验。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三、 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和“暖”字的生成、理解。
四 创设平等对话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五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教师还需更好的处理预设于生成的关系等等,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和反思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