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 精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清白”、“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这一情节。阅读课文,提出疑问,通过朗读与品位语言理解文中“没有!没有!”等词句表达的情感,并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特点。
3 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
【学前准备】
预习课文,要求: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或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语。
2 提出疑问,尝试用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过程】
(媒体出示苇塘的图片)
师:小朋友看,白洋淀,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
河淀相连,沟壑纵横,那的苇是最有名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看到了吗?有芦苇的地方必定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知道是为什么吗?你说——
生:芦苇的根是连着的。
师:对。苇根连着苇根,苇叶拉着苇叶,哪怕是狂风骤雨,苇也非常的团结,绝不倒下。
(师生问候,开始上课。)
一 从检查预习入手,质疑引出“人——苇”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当中的一篇《采蒲台的苇》,齐读课题,预备齐——(生齐读 18 采蒲台的苇)
师:这篇文章写于1947年,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再加上本文在写作上有它独特的风格,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可能会有一些不顺。因此陈老师要求昨天大家回去预习课文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运用查找资料的方法,解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问。老师想了解一下是不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一会儿,课堂上可以讨论。
生:我想问一下,课题是《采蒲台的苇》,为什么后面写的却是人?
师:我知道你回家不仅读了文章,还翻阅了课后的学习小建议,这不失为一种读书的好方法,问得好。(板书:苇 人)还有谁来?你说
生:我想问一下陈老师,人民用鲜血保持了它们的清白,这是什么意思?
师:这“它们”指的是谁?(生齐说——芦苇)对呀
生:那芦苇怎么会是清白的呢?
师:是呀,一般都把清白用在人身上,是指这人没有污点,非常纯洁。在这儿,芦苇怎么会有清白呢?(板书:清白)继续问,你说——
生:有句话我不懂: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这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这句话我有些不懂。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这不能成为冀中的名胜呢?
师:名胜前有一个限制的词语——(生齐说:冀中)请坐。白洋淀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这除了苇,除了好看,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同学们可以读读课文,在全文找到答案。(生读课文,找答案)找到了吗?
生:我找到的话是,关于苇塘,这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师:对呀!这里如果只有苇塘,那只能算是一种——风景,而现在它不只是一种风景,它还——读(生齐读: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因此那被称为,冀中名胜。继续问。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把人比作寄居在苇中的鸟儿,不停地在苇中穿来穿去呢?
师:仔细读课文,上文也能找到答案。(生读课文)
生:因为人和苇结合得很紧密。
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明白了吗?小朋友,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你精心地读书,多读几遍就能找到。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
师:而且应该一代代的——传给我们的子孙。这两句话简单而朴实,为什么要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呢? 还有吗? (板书:没有! 没有!)
生:在第七小节中他说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那么在之后应该介绍为什么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可是在这句子之后,他却讲述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我不明白。
师:应该是介绍苇,为什么又写人呢?还是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还有吗?
生:在第六小节说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就我自己的理解,传说应该都是童话之类的故事,而课文中英雄是真实的?
师:好,同学们,看看你们提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苇。这篇文章从课题看,题眼就有“苇”,而文章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人。这是为什么呢?这也就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人和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朗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划下来。
(生朗读课文,划句子)
点评: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老师请学生边读课文边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并且用查找资料的方法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的,带进课堂和大家一起讨论。从这一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和学生有充分地解读。
二 再读课文,了解“人——苇”关系。
师:人和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生:我找到的第一句是“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读了这句话(师纠正:第一小节)读了第一小节,我的感受是白洋淀的人民和苇草是分不开的,就像“寄生”,“寄生”这个词就是紧紧相连的,人和苇结合得非常紧。
师:“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吸收他的养分,对不对?人靠苇生活,白洋淀的人生活是离不开苇的。人们在苇塘里穿行,靠苇塘生活,那么苇塘就是它们的——(生齐说:家园)还有吗?
生:我找到的句子在第五小节“敌人要搜查。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从这里我看出这些妇女和八路军战士他们是非常团结一致的。就像采蒲台的苇一样,采蒲台的苇也是团结一致的。所以我认为课题是采蒲台的苇。
师:请坐。陈老师的问题不是“课题为什么是采蒲台的苇”。而是“人和苇的关系怎么样”。而且如果你找到的是整个小节,只要告诉老师和大家我找到的是整个第五小节,不用每个字每句话都读下来。还有吗?
生:我找到的是第二小节“到处是一垛垛”(师正音:一垛垛第四声)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从这里看出苇很多,因为苇很多,所以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苇的。
师:这些打下的苇在妇女们的手里——翻滚着。你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干嘛?
生:我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编织草席。
师:可以编织芦席。
生:还有的苇是用来搭建房子的。
师:对。
生:还有些苇可以用来当柴烧。
师:对呀。还可以用来编织竹篮等等,人们的生活——(生齐说:离不开苇)
人和苇结合得——就像课文第一小节这样写道,来读,跟老师一起读。(师生配合读第一小节:我到白洋淀第一印象——,那里到处是苇——,人们好像寄居在苇里的鸟儿——)然而在那个战争年代,苇还是白洋淀人民生命的支撑。就在你们刚刚找到的这些句子,同学们的大多数问题都集中在这几句话。这也是作者在走进白洋淀,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许多事之后,由衷地感慨。
三 深入阅读,感受“人——苇”关系。
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就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一下那里的人民。去找一找在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原因。仔细听,然后请你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
(媒体出示:故事图片,配乐朗诵)
师:好,听清楚了吗? 你来。
生:这一段讲了,妇女们抱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和枪支 。
师:嗯,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做掩护,怎么样? 谁再说说。
生:妇女们用孩子来掩护八路军。
师:对,掩护带着枪的——八路军。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掩护那些带着枪的干部。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课文的第四第五小节,然后把这部分的内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个要求,在说的时候必须用上这两个词。(黑板上贴词语条:最后战斗流血 不约而同)
(生朗读课文,准备说话内容)
生:一个冬天,在采蒲台,全村男女都被敌人包围着。(师补充:除了全村男女,还有八路军干部被包围在——)冰上。敌人要搜查,就在八路军认为是在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时,妇女们告诉干部可以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就在搜查时,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
师:好。谁知道一定要用上这两个词?
生:因为这两个词是整个这段话的关键。
师:为什么用上“最后战斗流血”?
生:
师:从最后一次看出,八路军战士一直在为保护群众,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此刻他们做好了——
生:拼死一搏的准备。
师:他们对敌人满怀着仇恨,他们勇敢无畏。那为什么要用上“不约而同”
生:“不约而同”是没有约定就做了相同的事情,这12个妇女都不约而同保护了八路军战士。
师:她们想的就是——
生:我们要保护八路军战士,让他们继续为保卫我们的家园而战斗。
师:对呀,她们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非常地团结。刚才那个男孩在交流的时候,我还注意到他用到了这样一些内容。(出示词语条:偷偷 顺手 )小朋友注意了,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除了要将故事的大概交待清楚之外,有些词语是一定要加的。除了这些,还有哪些词语一定要加?
生:我觉得要把“妇女们偷偷地把孩子抱过去”中“偷偷”要加。因为如果他们正大光明这样做的话,敌人会发现。如果敌人发现了,会抓住他们而且会杀了他们。
师:妇女们不想让敌人发现,因为孩子是他她们心头的肉啊!(走到刚才讲故事的男生面前)你刚刚说的时候为什么用到“顺手”?
生:如果是做得不顺手的话,敌人会觉得你们是临时装出来的。
师:还有吗 ?
生:如果他们很紧张,敌人会发现的。
师:看起来是不经意的动作,却让我们感到了12个女人的聪明、勇敢、满怀着对敌人的恨,满怀着对干部的爱,12个充满智慧的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引读:她们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偷偷把枪支——,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就——。)是呀,抢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但鬼子并没有离开,事情继续发展。
师:请大家看看这部分内容。(媒体出示:描写无名英雄的一部分)作者是以对话的形式来推进的,请注意,人物的回答只有12个字。能读好它吗?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读:正当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掩护干部枪的那会,惊险地闯过一关时——生: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凶残的敌人盘问他是不是八路时,他镇定地说——生大声说道“不是”)
师:这是镇定地说吗? 你来试试(指名一人说)
(生声音略轻——不是)
师:他镇定地说 ——(指名一生:不是)
师:语气似乎比你们平淡,声音没有那么响亮,从容不迫,我们一起来,他镇定地说——(生:不是)敌人休想从他嘴里知道究竟有没有干部。他又怎样的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生:他坚定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生:他坚定不移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生:他毫无畏惧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师:毫无畏惧的。不需要思考,语气非常坚定,态度非常坚决,是什么?
生:毫不犹豫地说。
师:敌人想从他嘴里得知有没有八路军干部,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生:没有)
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指名学生读——没有)
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指名学生读——没有)
一起说,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没有
师:敌人砍断了他的脖子,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生轻声读不是)
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他一半的脖子已经被砍掉了,他非常地虚弱。
师:我看到他读这段时满含着泪水,因为这个男人现在说话的时候非常地艰难,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指名学生读——不是)
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指名学生读—不是)
师:敌人还是不罢休,可是最后英雄面对恐吓回答敌人的还是两个字——(生坚定而又虚弱地说:没有)
师:英雄的话语是那么的简短,但是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已经读懂了这英雄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英雄心里在说——
生:你们休想从我嘴里知道有关八路军的任何事情,我死也不会说的。
生:即使我知道八路军的事情,我也不会告诉你们的。
师:打死我也不说。
生:你别想从我口中知道八路军的情况。
师:是呀,看到敌人如此惨无人道,看到自己的同胞如此宁死不屈,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生:“没有!没有!”)
一齐沙着嗓子喊:——(生:“没有!没有!”)
师:刚才我们一起讲述了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看看孙犁在课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这部分内容跟我们刚才讲述的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生思考)谁发现了?
生:课文中是对话形式。
师:对,请坐。
生:我觉得这语言非常短,但是感觉很有力量。
师:前面缺少了
生:提示语。
师:对呀。刚才我们加上了一连串的提示语,文章中却没有,我们也读出了简短有力,读出了坚决,读出了坚定不移,读出了毫不犹豫、斩钉截铁。自己读
生:朗读。
师:读起来感觉气氛非常紧张,这就是孙犁的语言,这就使孙犁的写作风格。没有修饰,没有更多的描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气氛。
陈老师读黑字的部分,你们接着读。(引读对话部分)
他被敌人杀死了,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死得刚强,你听英雄还在回答:
——指名读:没有!没有!
英雄还在回答:
——指名读:没有!没有!
英雄还在回答:
——指名读:没有!没有!
妇女们还在大喊——(女生读)
整个苇塘上回响着这样的声音——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没有! 没有!
师:同学们,在白洋淀,在采蒲台,像这样的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自己的生命保持了苇塘的清白。因此作者情不自禁的感慨,读(生: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你能联系课文说说这里的清白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里的清白指的是苇塘非常纯洁,不会被敌人(师补充:不会被敌人的铁蹄所践踏)
生:白洋淀里得苇是被八路军和人民保卫着,不会被敌人侵略。
师:对呀,我们的家园没有被破坏。
生:因为大家的保护,使白洋淀不会遭受日本人的玷污。
师:因为人民面对敌人的刺刀,他们——(毫不畏惧),他们这种高尚的人格,保持了苇塘的清白。我们要永留清白在人间。
师:你说,这样的苇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此时此刻,我们再来看看这片苇塘,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受一定会不一样。(媒体出示苇塘图片,及说话练习:面对茫茫的苇海,我似乎看到(听到) )
生:——我似乎看到那些无名英雄为保卫苇塘的清白作出的牺牲。
生:——我似乎看到八路军战士和全村男女最坚定的眼神。
生:——我似乎听到,那句简短的话语:没有! 没有!
师:我们一定会把这句话永远记载心里。
点评
这样一步一步的朗读训练,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课文语言短、凝练,主要人物的对白仅仅只有十二个字。陈老师利用自己的补白,让孩子了解、理解孙犁语言背后的内容,再指导朗读。学生在老师的语言的提示下,在老师富有激情的引读下,学会了更深刻地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一次比一次朗读得好。
四 朗读指导,再读“人——苇”关系。
小朋友,正因为苇塘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也因为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白,因此说人和苇结合得更紧了。再想一想,对这些句子,你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选择其中的一句和同桌读一读。(生朗读)
(出示)
采蒲台的苇塘中发生过——
采蒲台的苇塘中流淌着——
采蒲台的苇塘中回响者——
这片土地上将永远竖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
师:老师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句和同桌读一读。好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想法也说了出来。
师:那片茫茫的苇海,那群普通的人民,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浴血奋战。这些都成了孙犁创作的源泉。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这些无名英雄的感人故事,对正处于抗日战争中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鼓舞,因此孙犁用手中的笔写下了《白洋淀纪事》。陈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都能借阅这本书。去读一读,你会更了解那片土地,更热爱那片土地上普通的人民。在阅读过程当中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记录下来,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带到课堂上和大家讨论。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五年级上册《采蒲台的苇》教学实录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