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亮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是哪个班的?
生:五(2)班
师:早听说你们班个个都很聪明,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小时候总会望着月亮出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月亮里面有嫦娥姑娘。
师:是吗?原来月亮里面有仙子啊!
生:因为月亮很美。
生:月亮会让人想起家乡……
师:小时候大人们总说不能用手指指着月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听大人们说会烂耳朵。(众笑)
师:是啊!直到现在我也不敢指着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的、圣洁的。月亮还被人们写成了一首首经典的诗词、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自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的培育,不仅依靠精美的课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更要紧紧地依靠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语文老师俨然是一本精致、大气的语文课本,其一言一语,要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成功的语文教学,应从教师的言语开始,从课前的谈话开始。课前谈话,不能仅以幽默诙谐博大家一笑,还应具有很明确的语文学习目标,否则,就显得粗俗,不自然。
第二版块:教学“眼中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
生:齐读课题:望月
师:(出示:江月图)继续引导读,创设意境:看,晴朗的夜空,一轮明月映照着江面,是那样的宁静而优美,此时此刻,我们正沐浴着月亮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
生:轻轻地读课题《望月》
[自评:从读题开始就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走进文本是需要心境的。]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课题重点写了哪写人眼中的月?

生:课文重点写了“我”、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
师:

(板书:我、诗人、小外甥)

师:

我眼中望见的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CIA出示丈中第二自然段)

生:静心细读课文。(约3分钟)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刚才读的特别投入,就请你为我们读一读这段话,好吗?生:学生读第二段。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就仿佛看到了一片优美的月色,真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了吗?整段话其实就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生: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
师:大家同意吗?(在电子白板上画出第一句)那围绕这句话作者分别写了哪里的月色呢?
生1:作者写到了江面的景色。
生2:还写到了江两岸的景色。
师:作者由江面写到江两岸,由近到远地为我们描绘了月下江畔的景色。同学们,这段文字你们都能读懂吗?浏览一下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出示第二段)
【自评:阅读教学到了高段要注重篇章意识,注重从整体入手,便于学生对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这段文字描写了月光洒落在江上情态,写得自然、巧妙。此节的写作,由上到下,由近及远,逐步推演,极有顺序,是学生写景学习的最佳范笔。老师们忽略不得。


生:默读,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后纷纷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有哪些字词不理解?
生1:“清辉”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清辉”在文中其实指的就是什么?
生:“清辉”在文中指月光。
师:此时的月光是那样的纯净,那样的皎洁,这样的月光又称为“清辉”。还有不懂的吗?生2:“剪影”我不懂是什么?
师:刚开始老师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看几幅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
生:月光下,那远处的山和树林看不清,只看见黑色的轮廓。
师:真聪明,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吗?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生: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老师问你们一个,这儿为什么用“镀”而不用“镶”?
生:“镀”指整个都有,而“镶”只是指边上有。
师:你说整个都有,都有什么?
生:都有月光。
师:哪里都有月光?
生:黑色的剪影上都有月光。
师:是啊!远处黑色的剪影原本并不好看,可是在月光安详的映照下显得那样静谧、柔美。文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你们发现吗?
生:是“安详”。
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这个词本是形容人的神情十分平静,很从容,用在月亮身上,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很有情,仿佛月亮也有了生命。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师:是啊,此时的月亮就像是一位慈爱的长者,她用自己的清辉装扮着这片大地。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你敏锐的捕捉到了,真好。
[自评:

“安详”一词中赋予月亮以生命。此时的月亮是有情的,如果把她教成“这是一个拟人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则索然无味。像这样不露痕迹地引领孩子进行脱俗的品味,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中进入了美的境界。]
师: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哪个词?
生:静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
生:这是一片宁静的月色。
师:请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师:你会用那个词来形容今晚的月色?
生:我想用“优美”形容今晚的月色。
师:也请你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这片优美的月色。
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师:读这段话要慢一些,低一些就更优美了。你还觉得这样的月色如何?
生:我觉得这样的景色很安详。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安详吗?来试试。
生:练读。
【自评:同一段文字,在不同人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各自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是对学生独特感受的尊重,也是对文本内涵的一次深情回望。】
师: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品味出了宁静、优美、安详,真好呀!这样的月色,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
生:钱添添。
师:那就请钱添添为我们朗读这一段,老师再给你一点音乐,相信你会读的更好。
生:配乐朗读(学生读的很有感觉)
师:你不但自己欣赏到了这片优美的月色,还把这片月色送给了我们,谢谢你!读的真好,同学们,其实只要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都能读好,它适合我们每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读出这片江上月色。(配乐、齐读)
生:齐读。(在配乐下读的很有感情)
【自评:让学生推荐朗读,表面看上去只是关注到了个别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声音比较柔和的学生,似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老师话锋一转,强调内心的感悟能带来独特的一片月光,从而强调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样的导读别具一格。】
师:这段话写的是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板书:眼中月)
第三版块:教学“诗中月”
过渡: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生:小外甥。
师:他们现在在干什么?
生:背诗。
师:浏览3-13自然段,画出我与小外甥比赛背的诗句。读一读。
生:自读画诗句。
师:谁来读这些诗?
生:读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多美的诗句,谁还想读。
生:再读。
师: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月亮在这里是什么?
生:白玉盘。
师:在这又变成了什么?
生:地上霜。
师:到了这月亮又是?
生:半轮。
师:你看,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是“多变”的。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隐隐约约感觉出来吗?
生:我从“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这是一轮思乡之月。请读出思乡之情。
生:诵读这句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我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感觉到了诗人的孤独之情。
师:这是一轮孤独之月,请你读出这份孤独。
生:诵读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生: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读出了诗人是忧愁的。
师:这是一轮忧愁的月,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
生: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月,在诗人的眼里不仅是多变的,也是“多情”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自评:诗中“月”在诗人的眼中是多变的、也是多情的。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纯洁、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积累。】
生:齐诵诗句。
师:“我”和小外甥比赛背得诗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这里有省略号。
师:这个标点好奇怪呀,是两个省略号连用。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
生1:表示省略了许多内容。
生2:一个表示“我”说的,一个表示小外甥说的。
师:看看它在文中代表哪段话?
生:13自然段。
师:这里省略号是单独成段的,表示整段话的省略通常用两个省略号。看来呀!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
生:对诗……
师:同学们,这里写的是诗人望到的月,那就是诗中月(板书:诗中月)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江轮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像什么?
生:天的眼睛。
第四版块:教学“幻想中月”
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有趣。
师:是啊!月亮在小外甥的眼中是有趣的,它不但像天的眼睛,而且还会把小外甥从睡梦中叫醒,月亮困的时候,还会闭上眼睛,这些句子中的月亮都是小外甥幻想到的,都是幻想中月。(板书:幻想中月)
师:小外甥幻想月亮是天的眼睛,这样的比喻使我惊讶,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19自然段)
生:朗读19自然段。
师:小外甥是怎样说这番话的?
生:是绘声绘色地说的。
师:你还会怎样说?你说说看。
生:我还会有声有色地说。
师:读出你的有声有色。
生:朗读这段话。
师:你还会怎样说?生:我还会栩栩如生地说。
师:把栩栩如生送进去读。听了小外甥的幻想,你们感到惊讶吗?说说你的想法。
【自评:品词析句永远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语文教学不是花架子,要扎根于语言文字,学生要在品味、运用、朗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生:真的很神奇,因为每个月月亮都会圆一次,缺一次,小外甥就把它想象成眼睛睁一次,闭一次。
师:是啊,小外甥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岂止是童话,简直就是一首童话诗。不信听老师读给你听。(出示诗,配上音乐范读)
生:配乐朗诵。
师:小外甥这样的比喻让“我”感到惊讶,小外甥的想象力更让我感到惊讶。想象力就是创造力,有一篇文章,叫做《谁偷走了我们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想象力会越来越弱,要知道想象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同学们,你们和小外甥年龄相仿,你们的想象力被偷走了吗?在你的眼中月亮还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也来写一写关于月亮的诗,好吗?看谁眼里的月亮最有趣,最有意思,最出人意料?
生:写话。(写一写,检查交流)
【自评:读写结合永远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文本的想象感悟,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提升。】
第六版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师:同学们,望月这篇课文,先写我独自一人欣赏月下江畔美景,这是眼中的月;接着写“我”和外甥背诗赏月,这是诗中的月;最后写小外甥眼中的月儿,像眼睛,像天的眼睛,这是幻想中的月。作者“我”望见了三种月,你觉得哪一种月对他的(触动、感染)最大?
生:幻想中月!
师:月亮的阴晴圆缺在小外甥眼里犹如童话的世界,她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她不再忧伤、不再哀愁。在小外甥眼里不光月亮是美好的(板书:美好),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这对我的触动和感染时最大的。因此让我也对未来充满向往,对明天充满希望。(板书:向往)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
生:齐读最后一句:“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
【自评:全文从今天月下美景的感染,到昨天古人之月的熏陶沐浴,步步写来,慢慢荡漾着作者的心。最后小外甥眼中的明天之月、幻想之月引起我的好奇、惊讶,彻底激活了作者日趋麻木的心灵,激起了他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作者最后对月亮展开的幻想,是最好的体现。可能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所在。可以说,最后一节是作者对自己写作主旨的揭示。凡是细心的读者,都是可以品味到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望月》教学实录5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