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的表现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及用“我”的内心活动描写,烘托邱少云高大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我”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险处境,从邱少云的表现去体会英雄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邱少云所在连队担负着的潜伏任务是艰巨的?
  (1.潜伏时间长;2.潜伏环境险;3.潜伏要求高)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 默读四、五自然段。思考:在执行潜伏任务的过程中, 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理解: “火力警戒”、 “看家的本领”,体会“竟”字的作用。 
  (2)指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写火势的词语,并试用一个词对火势加以概括。(板书:火势) 
  (抓住“毕毕剥剥”、 “浓重的焦味”、 “包住”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当时火势之凶猛。板书:毕毕剥剥焦味 包住)
  (3)小结:火力趁着风势在蔓延,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几方面写出了火势的凶猛。(板书:凶猛)
  2.讲读第六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六自然段。提问: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烈火包住了, “我”首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并认识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手口“只要……也……”,并通过朗读体会句中关联词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如果环境允许的话,要使邱少云脱险是完全有可能的)
  (2)完全有可能扑灭邱少云身上的大火,但是能不能这样做?联系潜伏部队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来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题(幻灯字幕):
  只要邱少云_________,就会被敌人发觉,只要我_______,也会被敌人发觉。只要被敌人发觉,就______。
  (在完成练习题的基础上,联系“这一次作战计划”,通过对句子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救出邱少云,整个部队就要遭受极大的损失,甚至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4)指名感情朗读。 
  3.讲读第七自然段。
  (1)导语:可以救但却不能救,眼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就这样被无情的烈火吞噬着, “我”的心情怎样呢?
  (2)轻读第七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这一自然段写了“我”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板书: “我”的心情)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当时作者的心情:担心、矛盾、痛苦。其间,抓住“这怎么忍受得了呢”一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担心缘于邱少云正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巨大痛苦;抓住“不忍”和“忍不住”二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矛盾缘于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抓住”刀绞”一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此刻正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板书:担心;跳、叫矛盾;不忍、忍不住痛苦:刀绞)
  (3)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读议第八自然段。
  (1)导语;在这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在这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中,在这面临着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邱少云是怎样做的呢?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的句子。(板书:邱少云)
  (3)讨论:在这两句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好?好在哪里?你是怎样理解的?
  (在引导学生体会“千斤巨石”一词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没挪动地方,没发出呻吟”与“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两个句子在表达程度上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句子加上“一寸”和“一声”更好地强调了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度的自觉性,并进一步体会出正是由于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有这样惊人的表现,所以文中把他比作“千斤巨石”。板书:千斤巨石没挪动、没呻吟)
  (4)邱少云在烈火烧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时,依然能纹丝不动,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出示彩图) 
  (结合看图,在学生合理想象邱少云内心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为了……为了……为了……”这一排比句式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胜利,宁可牺牲”,这是邱少云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所在。板书;为了胜利、宁可牺牲)
  (5)感情朗读课文。
  (6)小结:邱少云趴在火堆里长达半个多钟头竟没挪动一寸,没呻吟一声,这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为了战友们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他至死不忘潜伏纪律–“纹丝不动”。你们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战士?(板书:伟大的战士)
  三、简学课文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
  本文与一般写人的文章有所不同,由于事情发生在特定的潜伏环境中,邱少云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我”观察到的邱少云的表现去了解他的内心活动,通过描写“我”的心情来反映当时危险的处境,进一步烘托出邱少云的伟大形象。(板书:表现内心 烘托)
  五、质疑问难。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写法,尝试写一则通过人物的表现来反映内心活动的练笔。 
[教案述评]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连城
  以上《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案, 是商乃松老师在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秀教案。“十分沉实见精神”(清·李文治),如果用这句诗评价高乃松老师的教案,也许有过誉之处,但充实、朴实、扎实,的确是这一教案的特点。
  大凡带比赛性质的观摩课,教者给评委提供的多是简案,甚至简得只剩下干巴巴的几个小标题。这固然可避盲多必失,给课堂留下了较多的回旋余地,但也失去了教案的意义。教案为教而写,以实用为主旨。高老师的教案就体现了这一精神,内容十分充实。宏观上看,教案从教学内容、教学的每个环节,直到作业布置、板书计划,无一缺漏;从细部看亦如此,如课文第八自然段的教学设计。这一段仅两句话,百字而已,但教案写了五百余字,设计了六个环节,从问题的提出,到难点的如何突破、板书内容、板书时机、教师结语,应有尽有,训练过程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教案又反映了高老师教学朴实的特点。不求工巧,务实固本。这首先表现在课时分配上。和平时上课…样,他把第一、二段放在第一教时,第二教时从第三段教起,不求所谓“分析课的完整性”,也没有只抓住某个段落故作高深大事铺张。其次,听过他的课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副播音员的好嗓子,而教案中却没预先设计一句范读,只有在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才以他那浑厚圆润的声音进行必要的示范;他一笔好宇,而板书设计之外并没多写一个宇。他深知教是为了学,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再次,我们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每个教学环节之后都注明了抓什么词语,怎么抓,达到什么要求,板书哪些内容。这些施教方略,教者大多是不愿展示给评委及听课教师的。
  这个教案设计的训练也很扎实。我们再看第八自然段的教学设计。高老师一方面抓语言因素,先让学生划出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的句子,进而结合观察彩图深入理解“千斤巨石”这一比喻,又通过句子对比让学生体会句子表意的深度。这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遣词造句的规律,也使学生在理解“写什么”的同时,了解了一些“怎样写”的知识。另一方面,高老师又抓了运用语言的训练,除了让学生看图描述邱少云是如何忍受巨大痛苦,像千斤巨石纹丝不动的之外,又让学生透过人物外表走进人物内心,说说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可能想些什么。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亦如此,除抓语言的理解之外,还设计了语言运用练习:“只要……就……;只要……就……”。这个练习是有一定深度的,学生必须把这段的内容融会贯通吸收内化之后,才能转换句式做好这一填空练习。从教案可以看出,高老师的教学很重视学生参与的程度,总是引导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不但抓理解,而且抓运用。理解和运用不屑同一层次,不是一个水平级;两者同时抓,才能使语盲文字训练真正到位。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