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者:张再春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者:张再春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二泉映月说课稿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