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海伦.凯勒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能分段。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⒉通过辨析、情景等方式学习生字新词;运用个人读、小组读、诵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理清文章的脉络。
⒊初步体会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出的生命奇迹。
教学重难点:
⒈让学生凭借具体语言文字体会海伦不屈不饶的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本课时力求帮助学生理清文脉,体会海伦生活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的痛苦
⒉重视学生的字词及表达的积累。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从书名中联想,激发学生情感
1、出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齐读书名,想: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盲人)。其实作者不仅仅是盲人,她还是一个生活在聋哑世界的人,她就是海伦﹒凯勒。板书:海伦﹒凯勒(学生书空)。
2、时隔100多年,当我们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这位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女子,读着她“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出示文本)我们会怎样来读好这个名字?(指名读,然后齐读。)
出示海伦的主要著作。
二、在阅读中品味:感受无声无色
1、初读课文,纠正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大致感知文章内容,并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
①出示生字 新词
失明失聪 隔绝 猛然醒悟 吸吮甘霖 林中漫步
黑暗沉寂 倾诉 充满喜悦 如饥似渴 湖上泛舟
脾气暴躁 触摸 不屈不挠 不分昼夜 描绘世界
②有声的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海伦的?(讨论后教师适时板书:生病、奋斗、奉献)
这么长的课文,通过抓关键词,我们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长文短读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2、理解黑暗与沉寂
其实,阅读就是与海伦进行心灵对话。让我们走近海伦,看一看当她还是幼儿时,遭受了怎样的不幸?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课文在哪些地方是记叙了无光无声的世界?(指名回答,板书:黑暗 沉寂)指导朗读:
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⑵哪些词写出了海伦的不幸?(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有声有色的世界被隔绝了,这样的厄运,谁能承受?
指导朗读: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指名读,读出感情。)
⑶面对这样的不幸,海伦是怎样的反应?(指名回答)
3、脾气暴躁的海伦会怎么想?怎么做?(讨论)(埋怨命运的不公,在痛苦中煎熬,几乎生不如死,甚至放弃生命……)
交流,指名回答。
如果是你,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交流)
4、面对如此巨大的不幸,海伦紧紧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让我们带着虔诚的心灵走近这位因苦难而变得如此美丽的女孩。(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海伦面对厄运没有屈服,她经过努力终于战胜了厄运,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海伦的世界有声有色?
(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2、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四、总结拓展,体会不屈不挠
1、是什么力量让一个脾气暴躁的失意的海伦,转变成一个对生活充满勇气和信心的海伦?是什么力量使海伦的世界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2、是啊,是爱激励着海伦走出厄运的阴影;是不屈不挠让海伦走进了有声有色的世界。我们下一节课再一次走进海伦,走进这个坚强的女孩。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将表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句子摘抄下来,看谁找的准、摘的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潜心读文,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三、重难点突破
揣摩重点词句,与自己生活作对比,展开合理想象。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海伦凯勒,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伦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我们看来她将永远看不到亲人慈祥的脸庞,看不到奇妙的大千世界,她的眼前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板书);也永远听不到母亲深情的呼唤,听不到美妙的乐曲,她的耳畔只有死一般的沉寂(板书)。可是事实上她却“看”到了这个世界,并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齐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她眼中的世界。
(二)体会海伦眼中的世界
1、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她“看”到了什么?“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天空中纷纷扬扬的落下来。”这是怎样的景致?(美丽)读出你的感受。
3、这是她真正看到的吗?(不是,是她感受到的)讲解引号的用法(特殊含义)
4、是什么使她“看到”这个世界的呢?(知识)可是盲聋哑三重残疾的海伦又是如何获得知识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三)、体会“不屈不挠”
1、生自主阅读,自主体会
2、生交流汇报,师引导
3、重点引导
(1)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A、说说最触动你心的有哪些词?(不分昼夜、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了血)
B、 “如饥似渴”什么意思?(如同饥饿的人需要食物,口渴的人需要水)海伦凯勒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知识)“她这样的如饥似渴”是哪样的?将你眼前浮现的情境说出来。
师预设:寒气逼人,亲人围炉,海伦却独自坐在书桌前摸读盲文;
阳春三月,同伴嬉春,海伦却独自坐在书桌前摸读盲文。
C、“这样的如饥似渴”完全是为了学习盲文,对于盲文,大家了解些什么?
①介绍盲文(多媒体展示)
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盲人的书写也比我们困难多了,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叩击盲文笔,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不管是盲文的摸读还是书写,与我们平时的读书、写字相比都要困难的多,可这些困难压得住她吗?她依然“拼命地”、“不停地”学习着,“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②一个“都”字说明什么?(十个手指头全流血了)你们的手指受伤了是什么感受?那海伦的手指都流血了她痛吗?常说“十指连心”那揪心的痛并没有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她依然拼命地摸读盲文,被她读过的书上留下殷殷血迹。指名读
D、还从哪句话能感受到她的“如饥似渴”?(“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海伦比作干燥的海绵)为什么作者要把她比喻成“干燥的海绵”?(对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
E、引读:
清晨,天还未亮,我们在温暖的床上呼呼大睡的时候,她——
深夜,万籁俱寂,我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海伦仍——
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
F、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她学会了——学会了——(理解引号的作用)
过渡: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她的眼前不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她“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她有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可她要再次向命运挑战——她要开口说话!她是怎样挑战的?请默读第六自然段
(2)“萨勒发音时,要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A、完全靠触觉获得信息,凭感觉来练习,也请同学们与同桌模仿一下她的学习过程(一个不出声表达,另一个用手去“听”)
B、指名谈“学习”体会
C、学习口语比我们平常人难上千倍,她屈服了吗?
过渡:后来她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到——
(3)“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A、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夜以继日”、“反复”、“几个小时”)
B、“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说明了什么?(精益求精)
C、经过海伦“夜以继日”、“反复”的练习,她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夏天放假,海伦回到家大声喊道:“——(生接)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层层练习,小海伦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她自豪地喊——(生接)十年了,她终于能喊一声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了,她感激地大声喊到——(生接)此时此刻,她的父母怎能不高兴呢?海伦能有现在的成绩靠的是什么?(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情感升华
1、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学会了盲文,学会了说话,她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请看一段资料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掌握了五种语言,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其中之一,推荐给大家我相信,在翻开书的那一刹那,我们的心灵之光也将由此被点燃!
2、与海伦相比,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感官,你觉的应该向海伦学习些什么?
3、让我们也记住这种精神——生接,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生接
五、板书设计 8、海伦.凯勒
黑暗沉寂 不屈不挠 有“声”有“色”
10《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3课时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描写琴声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乐曲,而且还是一处美丽的风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美丽的“二泉映月”。
2、出示词语,读词语。
二、体验一段人生
过渡:是的,在我们的眼中这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秀丽的画卷。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他看得到吗?(看不到)因为他是一个——瞎子。一个瞎子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他却看不见,在他的生活中只有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就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阿炳度过了一段怎样的人生呢?
1、出示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2、就在这十多年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是什么样的印象?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3、理解“整天”:什么叫整天?就这样一直过了多少年?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带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4、短短的两句话,写不尽阿炳一生的不幸。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
师描述:也许是在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得出去卖艺;也许是在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还得出去卖艺;也许某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可他不得不硬挺着出去卖艺;也许,在他卖艺的路上,不小心跌倒了,有人竟偷偷拿走了他卖艺得来的钱……
5、这一幕幕悲惨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吗?阿炳的身心所承受的煎熬你们感受到了吗?来,用朗读表达出来。(读)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6、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充满了苦难,但是阿炳被命运压倒了吗?他屈服了吗 ?
这两句话还没有读出阿炳内心强烈的感情来,不怪你们,可能你们还不知道,曾经有人出高价生拉硬拽着阿炳去给日本鬼子、汉奸老爷拉曲子逗乐,但他宁死也不从。他说:“人穷志不能穷,卖艺也要留骨气!”听了这些介绍,再来读——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6、又是一个中秋夜,还是在二泉池畔,阿炳回忆着一桩桩,一幕幕坎坷心酸的经历,渐渐的,渐渐的,他听到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当阿炳想到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自己再也看不到了时候,他似乎听到了——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当阿炳想起疼爱他的师父,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时,他似乎听到了——他似乎听到了伤心的哭泣
当阿炳寂寞无助时,他多么希望有人陪他说说话,能听一听他心中的委屈苦闷呀,可是无人倾听。此时二泉是阿炳的知音,二泉静静的聆听着阿炳的故事,他似乎听到了——激愤的倾诉
7、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是阿炳说也说不完的辛酸,是阿炳流也流不尽的眼泪。可是饱经风霜的阿炳却有一身傲骨,他有着坚定信念。我们仿佛听到他在对无情的命运发出呐喊: “来吧, !”“来吧, !”阿炳会对命运发出怎样的呐喊?保持这种情绪,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三、感悟一片情怀
1、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拉起琴弦,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放音乐)
2、谈感受:刚才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受?
3、在课文中有一段长长的文字在描写《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带着音乐给你的感动读读这些句子吧。
(1)指名读:划出琴声是怎样变化的?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同学们,其实琴声的变化是可以用一条曲线画出来的。来,伸出你写字的手跟老师一起边读边画。
4、同学们,你想过吗?琴声之所以会这样变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为阿炳在演奏的时候,他的情怀始终是在变化着的。)怎样变的?
开头时——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高潮时——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结尾时——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5、配乐读,体会乐曲中包含着的深深的情怀
听,仔细听,你听到的只是这琴声吗?你还听到了谁的声音?你听到了谁的倾诉?你听到的哪里只是音乐,你们听到的分明是就炳的一片情怀啊!这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就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二泉映月》,这就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二泉映月》。
四、品味一种精神
1、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2、对某个人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下跪。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他跪的是阿炳的什么精神?(板书:向命运抗争 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3、总结:
生命的荣耀不在于命运的悲惨,而在于他能够在悲惨的命运前坚强的站立起来,像阿炳那样不屈不服的向命运抗争,像阿炳一样身处逆境,却对未来充满向往,希望之灯永远不灭。
4、你还想到了谁?
5、总结:
当你身处逆境,当你遭遇厄运,当你需要向命运挑战时,你就去想想他们吧,像他们一样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像他们一样永远怀着美好的希望。
五、作业
欣赏阿炳的其他作品,如: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11郑和远航
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紧扣语言文字感受郑和其人的机智英勇,了解郑和远航其事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及意义之深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初次远航的规模之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物画像一张,第二、三、五、六小节文字交替,名人评价郑和的话二段,作业设计一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这位明朝的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 感受人物形象
1、(出示郑和画像)今天,我为大家还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一个画面。(点击)仔细观察人物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
2、学生畅谈 (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
3、教师小结: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点击)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
4、 出示第三节 朗读指导
三、 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①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②齐读 理解“顶峰” 说它到达顶峰有三方面的原因——引读
③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
2、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读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 学生读文 ②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时间之长 ①指名交流(1405年到1433年,七次、三十多个)
②教师点评: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出示第六节 齐读
④扩展介绍: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⑤带着怀念之情再读第六节
范围之广 出示航海地图 讲解介绍
教师小结 再次朗读“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规模之大 ①出示第二节 指名朗读 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规模之
大?
②学生交流
a宝船 (150米 60米 十多层 最先进 一千多人 二三百人) 齐读
b船队 (两百多艘 粮船 战船 水船) 引读
c人员 (二万七千多人 分工明确) 引读
4、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样的规模、时间、范围的的确确堪称当时“顶峰”。
5、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齐读
四、 感受远航意义
1、从一个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一个白发苍苍、最终积劳成疾、客死他乡的老人,放着一个国富民强的泱泱大国不呆,跑到一片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大海上去漂泊,郑和远航为的究竟是什么?远航的意义何在?
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齐读
2、质疑:他是如何与那些国家进行友好交往的?又是如何促进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请大家仔细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3、学生交流
4、引读课文第四节
5、教师小结:郑和率领的这支舰队兼具了外交和贸易的双重身份,是它,让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友好邦国的美名早在600年前就深入人心,是它,让今天的亚非各国仍与我国保持着浓厚的友谊,密切的往来。郑和,不愧为一位和平的使者。有感情地朗读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
海事业的顶峰。”
6、成功的背后,道路也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说说航行遇到了哪些凶险?结果怎样?
① 学生自读 指答
② 出示“勇斗风浪”部分齐读
点评: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 再读
③ 出示“智擒海盗”部分 引读
7、教师小结:在漫漫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从来没有屈服,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8、出示 “他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五、 总结升华
1再次出示郑和画像,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畅谈
2、从古到今,许多历史名人都曾高度赞誉过他
清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这样说——
十三年前的今天,国家主席江泽民这样说——出示齐读
3、分句朗读最后一节
4、再次深情朗读课题
六、作业乐园
1、成语档案馆
2、人文研究院
3、课文拷贝室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向同桌,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向现实。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
1、读生字卡片
2、互相提醒: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生字
3、指名当小老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5、反馈
6、自纠性练习
五、作业设计:
1、读课文,请家长评价。
2、听写词语,请同学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
教具准备:课件及补充读本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愤”,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发愤”?(振作起来,努力去做。)再读,读出态度的坚决、意志的坚定。
3、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他究竟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感受“悲愤”,走进人物内心。
1、司马迁到底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 “飞来横祸”。理解。
2、教师介绍:当时,汉朝和匈奴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深入敌方几千里,终因粮尽矢绝,被迫投降了匈奴。司马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极谏,引得汉武帝勃然大怒,因而遭受了——酷刑——“酷刑”?
3、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受的可是当时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理解“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
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用你的心去读,你能读出司马迁此时的想法。
指名读、评读:我听出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绝望;我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愤怒
5、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后来的司马迁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态度坚决,决心之大)
B、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6、从开始的悲愤交加,到后来发愤(手指课题)著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呢?板书:忍辱负重
三、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谁先来说?
(1)黄河的养育、英雄的影响
黄河水养育了他,给了他熏陶,英雄的故事启迪了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历史。司马迁从小听了许多英雄故事,他可能听了哪些故事?周文王被拘禁,写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编成《春秋》;屈原遭放逐,写成《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有《国语》传世;孙膑被剜掉膝盖骨,编著了《兵法》;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英雄的品质激励着他,英雄的精神鼓舞着他。使他能够忍辱负重,从逆境中站起来,写完《史记》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已深深地喜欢上了历史,历史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于是,他——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此时此刻,如果停止编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牢记嘱托
父亲临终时是怎样嘱托司马迁的呢?你能从父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些什么吗?指名读。
司马迁深知这份嘱托饱含着父亲的血泪,也饱含着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他怎能辜负父亲临终时的这份特殊的嘱托呢?。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生命价值
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信念。“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2这句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于就是“比”。
3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而死的人就——重于泰山。)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鸿毛。)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蕴含着丰富哲理的话,一起来记住这个司马迁在逆境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板书:人生价值观
过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司马迁决定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隶字。
四、成就:
1.就这样┅┅《史记》
(1)整整13年。整整?你可以用哪些词来替代它?(足足、满满)13年看出什么?(司马迁著书时间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看出他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的精神。)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什么叫“前无古人”(生交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3000余年间的历史。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3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__________。 )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同学们,司马迁卑微而高贵的生命在血泪中被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此书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3.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新课标第一网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黄河养育
英雄启迪
父亲影响 忍辱负重
牢记嘱托 矢志不渝
人生价值观
精读与略读
教学目的: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导入: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读书方法。揭示课题。
2、审题:(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二、指导自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2、组织交流。
3、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a“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新课 标 第一网
b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c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d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a这句话你同意吗?
b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c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齐读课文,体会。
三、小结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12、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2、诵读与积累旨在巩固前面所学词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3、指导学生读贴练字,引导学生赏析汉字美,创造汉字美。
4、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文与生活
1、读短文回答问题
1) 自读短文
2) 出示:恍然大悟理解:一下子明白了。
这位青年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 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中思考。
“学了一年就觉得很好”与“磨穿的砚台”比较,发现这位青年与老师的差距在哪里?
想一想,这位青年会怎么想?
4) 再读全文,得出结论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练字”的看法
1)出示题目:现在电脑普及了,我们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了。
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2)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3)两个阵队展开辩论,摆事实,讲道理。
3、列举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1)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2)同学之间展开竞赛,看谁知道的多?
各自在纸片上写一写书法家的名字,评选出最熟悉书法家的优秀者。
3)优胜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书法家的故事。
如:王羲之父子、欧阳修、黄庭坚、颜真卿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诵读与积累旨在巩固前面所学词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郑和有关的“准韵文”。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说说你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参考注释如下:
讲和通好:指相互和解,并建立友好的关系。
五湖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全国各地。
振臂一呼:振:挥动。挥动手臂,一声号召。
络绎于途: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沿途过往的人马车船不断。观风问俗:指观察了解风俗人情。
互通有无:用自己有的去交换自己没有的。指相互交换。
心悦诚服:心里喜悦而真诚佩服。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指名朗读。
3、说说如何写好横线上的字。
注意:
1)写单个字,要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的主要参照不再是“格子”,而是字的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之间的结构关系。
2)写一行字,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穿插、避让和布局。
4、读贴,书空,交流写好字的诀窍。
5、指定时间内独立描红,临贴。
三、口语交际:我来说一说
1、读一读口语交际的题目要求。
2、归纳所列话题:
1)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
2)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
3)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
3、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问题,有时甚至常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你还遭遇过什么问题?
4、学生再举例,教师继续罗列于黑板。
5、你对哪个话题最有看法,请你来发表你的看法。
6、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写下同学的看法。
7、教师及时指导:
1)恰当地点拨,使讨论逐渐深入。
2)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
习作3(新闻报道)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2、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教学重点: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探求习作形式
1、阅读课本提供的例文。
同学们,首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闻报道的写作形式,读读课本上的这篇报道,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2、尝试自学:
(1)学生自由阅读。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自读,再指名朗读。
(3)讨论新闻报道的特点。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4、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5、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6、阅读报纸上的多篇新闻报道。
(1)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爸爸妈妈订阅和我们自己订阅的报纸,对照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新闻报道的特点,找出报纸上的新闻报道。
(2)在小组里交流,评判一下找得准不准确。
(3)指名朗读自己找出的新闻报道。
(4)引导发现、补充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
三、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交流、评议习作。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写出了新闻报道的特点”方面进行评议。
修改习作草稿。
选一篇写得好的文章,师生来共同赏析。(突出了新闻报道的特点,写清了竞赛的过程,生动而具体)
再次进行修改。
学生作文,教师指导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习作讲评。
1、评改重点:
①是否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
②是否把竞赛的过程写得具体而生动。
2、评改步骤:
①挑选初稿中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掌握得好的片断,让小作者朗读,大家欣赏后讨论:这段好在哪里?
②挑选初稿中竞赛过程写得具体而生动的片断,集体讨论修改。
③同桌根据评改重点互相评改。
2、佳作欣赏
五、根据讲评发现的问题,再自改习作。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写出了新闻报道的特点”方面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3)再次进行修改。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堂教学备课教案发布于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