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 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 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 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 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 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 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 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 聪惠

杨——杨梅 反应快

会 听

孔——孔雀 会 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杨氏之子》说课稿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