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

通读文本,勾画出不解的语句,讨论其含义;

揣摩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介绍,阅读课文,学习词语。

第二课时:细读1——11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学习写法。

第三课时:细读12——27段,理解内容,写法,及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诵读:锦言妙语(一段)

课前讲故事:(按点名册顺序进行,每节课一名同学。)

导入方式:课前播放《老大的幸福》片尾曲《知足是福》。教师问:歌曲中说:得到是福,舍得是福,知足才是最幸福。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幸福?(学生发言)教师: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由于每个人得年龄、性格、追求、人生观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幸福,是因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大家看这幅图片(西南干旱图片)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有一小桶水,可能就是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共同品读《给我一点水》

v 认识作者:(课件)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笔名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父母迁台,17岁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张晓风勤于笔耕,创作丰富,尤以散文饮誉海内外,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我在》《玉想》《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等十几部散文集问世,揭开了台湾当代女性散文新的一页。张晓风的著作达40余种,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早在1977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余光中先生更称她是“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突破了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狭隘的“闺秀天地”。她是台湾获文学奖项最多的作家之一。

对宇宙自然、大地山川、星辰草木宗教般的敬畏和感恩情怀,是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的首要层面。在张晓风的散文世界里,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认识了人类,也认识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她“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证”的作品无疑是站在朗朗的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的一次次利落动人的简报。例如《画晴》《秋天·秋天》《林木篇》《杜鹃的笺注》《咏物篇》《星约》等都是她为天地万物作注的诗性篇章。张晓风的许多作品里流露出为大自然造化之美所震慑的虔诚,为大自然恩赐之伟所感恩的真诚,为大自然智慧之广而溯源的热诚。故读张晓风的作品,你能倾听到诗意流淌的声音,也能感受到默然祈祷的情怀。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张晓风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做是造物主的神迹,任何物象都是有性情和灵魂的。她认为人在自然和生命面前,应持的唯一态度是敬畏虔诚和爱护珍惜。读此文便能体会到作者对“水”的爱与虔敬,能听到人类要爱水敬水的呼声。

朗读课文:找若干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把生难字圈画出来。

识字解词:教师把生难字写在黑板上,并标上拼音。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解释学生不解的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词。如:“停贮”与“停伫”“停驻”的词义区别)反复朗读词语,在写字本上写两遍。

家庭作业:(1)写词语(2)细读课文,把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第二课时:

课前诵读

课前讲故事

课前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给我一点水》选自《 》,作者 ,

(籍)作家。

(2)给红颜色的字注音

湖泊 沉浸 敦厚 鲜澄 雎鸠 洗濯 畚箕 剥花生

深圳 琴弦 贫姝 阻塞 恬然 犷悍 渊薮 倔强

停贮 淙淙 玄思冥想 岸芷汀兰

(3)根据拼音写汉字

Huǎng hū jiān liàn yàn zì sì xìng zǎo náng

恍惚 诗笺 潋滟 恣肆 荇藻 皮囊

Jié ào dí cè miǎo

桀骜不驯 素面相觌 恻恻愁情 浩淼无尘

解读文本:

一. 指名朗读1至4段:

思考1:开篇引用麦尔维尔的话,用意何在?

思考2:“那个时代”指什么?为什么说“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 指名朗读5、6段:

1. 简要回答:“我”的“一个愿”是什么?——还给我一片干净水。

2. 去掉“还”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3. 齐读第6段:意思已经表达明白,后文又写“给我鲜澄的湖,给我透明的溪涧……”有什么作用?

——排比句,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作者对一片净水的渴望。

举例:《母亲》彭名燕中的排比句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母亲冬夜里的一床棉被,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三. 齐读7至11段:

思考:这几段文字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提到《诗经》和“六朝乐府诗”,作者写道:“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因为先民择水而居,所以才吟咏出了与水有关的诗章。《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一路走下去到“六朝乐府诗”乃至后世的许多诗歌都闪耀着水的光泽,作者仅以此来挖掘文学意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

家庭作业:巩固自己掌握不牢的词语,积累关于水的诗句。

第三课时:

课前诵读

课前训练:讲故事

解读文本:

分段阅读12——20段,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内容。

思考:作者用这么长的篇幅回顾了自己从“小时候”到“大学”的经历,用意何在?

水,给了一个古老的民族诗性的情怀那么写到个人成长的片段又有何用意呢?不难发现这里作者选择的几个生活片段和水相关。抚顺街的小水洼,玄武湖,火车道边的荷塘,坠书的圳水,屏东的好水,大寮,外双溪,从小时候一直写到了上大学,可以说水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关于水的记忆都带着诗意色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般充满着田园生活的气息,有捞鱼采水草的欢悦,倾听老城千载古意剥莲子的悠然,临溪畔坠书落水的冒险,看圳水在夕阳里恬然流去的惬意,有对跨水拓荒的羡慕,要换泳衣泡水的冲动。这些既是成长的片段,又是一个个已然流去但仍然清晰的梦境。作者是以此来挖掘了生命意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水给了我美、欢悦、悠然、惬意等等人生的体验,是水给我营造了一个绚烂的成长之梦。

所以作者是以自己所爱以自己的生命在发言,我们不能失去水,失去水则失去了文学和生命的梦境

写作手法点拨: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自己的一些和“水”有关的人生经历,其中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是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借鉴的写法。

齐读21段:用自己的话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意思?

时光匆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因此女孩子们再也不来水畔溪边寻找诗意和梦境了,时间带给人的是人生角色的转换,从“坐在台下”到“站在台上”,从观众到演员,无非如此,对于每个人这都是个顺理成章的逻辑,但是时间带给水的变化是巨大的,“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即使你还有心随境转的心态,但是水已经浑浊到“不堪濯足的程度”,除了悲哀和无奈之外,剩下的只有悲伤。

——作者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为代价,换取那一片净水,可见,在作者看来,那一片净水是多么重要。

阅读22至27段:

思考:“我不再去旅行了”为什么?

文中多次提到“我需要一片水”,为什么标题却是“一点水”呢?

文章以疑问句结尾有何用意?

总结:

文章以水为话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焦虑和对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期望。

“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一清见底”既是说溪水,也是说人,水和人一样,人和水一样,那时都是清纯的,现在水变浑浊了,那么人呢?既然谈到回复则自然是发生了变化,可以有这样的理解,人在污染破坏水之纯净的过程中早就先将自己心灵的纯净污染掉了,人生美好的梦境已不复存在了!那么人类“弃圣绝智”、返璞归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能做此理解的话,文章深一层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对水的保护也是对我们心灵纯净的保护,对净水的呼唤和需要,实际上也是对人回复清纯、诗意地生活的一种呼唤。

家庭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给我一点水》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0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