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再一次教《林海》这一课,我吸取了教训,在讲课前认真钻研了教材,改变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住描写大兴安岭美丽可爱的句子,体会其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理解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感情的升华,而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学生先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来描写林海的绿,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树木,在实践中体会“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所描述的意境,并找到原因。学生返回教室后汇报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因为树木的“种类不同、高低不同、远近不同、受光不同、树龄不同、疏密不同……”所以在作者的眼里大兴安岭的“绿”呈现出“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个词准确地体现了大兴安岭的绿的层次美。此时我要求学生回归文本,品读课文,并提出问题——“‘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绿’,你还能想出哪些描写绿颜色的词?”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描写绿颜色的词——“墨绿”、“翠绿”、“嫩绿”、“茶绿”、“果绿”、“黛绿”、“橄榄绿”……这时我让学生用自己能想到的绿色来替换课文中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再读课文来品味,学生很快认识到各种描写绿颜色的词都没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四个词所包含的绿颜色丰富——这四个词不但包含了同学们列举的各种绿色,还包含了同学们不知道的各种绿。“作者用词真是太准确了!”这是同学们品味了作品的语言魅力后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在几天后的测试中,我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样的填空题全班仅有一名学生填错!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凝固的语言文字,才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两次教学《林海》给我一个启示: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成为名著,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历了时间老人的筛选,经历了几代读者的考验。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必须深入体会作品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前一次教《林海》只是简单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研读了课文,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才生硬地“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一次测试暴露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肤浅、片面,也暴露出我在钻研教材方面的不足。第二次教学时,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寻找到课文的“空白点”,并引导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实践中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语境,激活了文本中凝固的语言文字,然后回归文本,对文本进行了探究性的阅读,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真正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语文五年级上《林海》教学反思发布于2020-11-10